中國日報網5月27日電(記者 馬芮 潘一僑) “住在船上的日子,一家人風雨飄搖,擔驚受怕,孩子要綁在船上才放心些”——這是解放前福建溪邳村人的生活寫照。他們被稱為“連家船民”或“疍民”,指那些世代生活在海上,祖輩以船為家,捕魚為業,過著“漂泊江海、居無定所”日子的人。
5月26日“中國有約 A Date with China”2021年國際媒體主題采訪團來到了寧德福安市溪尾鎮溪邳村,這個閩東最大的連家船民聚居點之一。走進村子,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廣場上擺放著的一艘漁船,這是溪邳村村民從前飲食起居、營求生計的唯一場所。對于連家船民來說,船連著家,船就是家。這艘小船給了他們庇護,也束縛了他們的手腳。
連家船民上岸 開啟安居樂業新篇章
要拔掉窮根,就要先從上岸定居開始,安居樂業也是連家船民們祖祖輩輩的夢想。
從上世紀50年代起,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溪邳村連家船民開始上岸。在一片灘涂地上,填灘造地,建起了溪邳村歷史上第一座房子。從此,溪邳人開始了“從無到有”的第一階段,先后定居了146戶612人。到2013年,最后137戶漁民也全部上岸定居。溪邳村從此告別“以船為家,終日漂泊”的生活。
精準脫貧 走上溪邳村特色鄉村振興路
近年來,溪邳村按照“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扶貧”思路,以黨建工作為引領和支撐,抓住連家船漁民上岸定居契機,組織帶領全村黨員群眾開拓進取,漁村面貌煥然一新。
漁民上岸后,穿起了鞋子,轉變生活方式,從“打魚”變為“養魚”,現在船民已全部上岸,養殖牡蠣、章魚、黃魚等海產品,全村基本實現脫貧。
記者采訪到正在岸邊剝海蠣的68歲女工林祥妹,她是2013年最后一批上岸的村民之一,原來一直生活在海上。她說:“我現在獨自生活,三個女兒都已經成家;偶爾在這里干活,除了可以有一些收入讓生活更安穩,另一部分原因是留戀做漁民時候的職業感,現在的日子和以前相比好了很多,感覺很踏實和安心。”
在參觀溪邳村檔案館,親身體驗了漁船后,中國日報外籍記者Anthony Perry表示:“我很榮幸可以來到溪邳村,這里的轉變令人印象深刻。剛剛了解到這里擺脫貧困是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他們經歷了很多苦難。現在走在村里的小路上,看到漁民們上岸后的生活,了解到連家漁民靠什么為生,能看到他們的生活如此幸福,真替他們感到高興。”
為了解決村民收入問題擺脫貧困,2009年財政部、國家扶貧辦將溪邳村列為第一批“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村”,累計發放互助資金70多萬元。2019年村財收入超過1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萬余元,走出一條具有連家船民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船民實現了“搬上岸、住下來、富起來”的歷史轉變。
對此,Anthony Perry談到:“去年中國實現了全面脫貧的目標,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目前還沒有其他國家可以幫助人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實現脫貧,所以來到這里參觀正合時宜,你可以親眼看到這里發生的一切,是真實發生的!”
(馬芮 潘一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