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縣永興鎮西范莊在縣鄉農技部門的幫扶下,新發展山藥種植600余畝,吸納本村及周邊貧困戶20余人就業。 伊川建業綠色基地發展有限公司溝域經濟示范區,著力打造田園綜合體,將為當地提供1500余個就業崗位。高山岳葛高遠攝
①近年來,尉氏縣占地近百畝的康道扶貧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促進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持續增收注入動力。
②近年來,尉氏縣多方安置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讓貧困群眾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
③尉氏縣邢莊鄉鑫晟紡織扶貧生產車間的工人正在趕制國內外客戶訂單。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李新義攝
□本報記者曾鳴
產業扶貧是增加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省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以產業扶貧為抓手,以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為目標,走出了一條具有河南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特色產業開出脫貧“良方”
位于南陽市北郊的南陽月季博覽園里,朵朵月季姹紫嫣紅。在距離博覽園不遠的臥龍區石橋鎮,月季種植讓當地百姓實現“家門口就業”。
“在咱們月季園里,六七十歲的老太太也能有事干。剪個花枝,一天下來多的能掙兩三百元,還離家很近。”石橋鎮文化旅游辦公室主任王玉閣說。
月季花開致富路。“十三五”期間,南陽市月季種植面積由2015年的6萬畝發展到現在的15萬畝,年產值25億元。苗木供應量達到國內市場的80%,出口量占到全國的70%。
艾草長成大產業。艾草產業也是南陽的一張名片。目前,南陽市艾草種植面積近30萬畝,規范化種植面積位居全國首位。全市艾草企業1529家,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艾制品加工基地和艾葉集散地。加上南召辛夷、西峽山茱萸、桐柏桔梗等中藥材種植基地,南陽以“八大宛藥”為龍頭的特色中藥材產業紅紅火火,帶動10多萬名農民增收致富。
“當前,南陽市中藥材種植品種79個,中藥材種植年產值50多億元,全市中藥產品年銷售收入突破200億元。”南陽市中醫藥發展局副局長張長河說。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問題的前提。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省不少地方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花、藥等特色種植產業,助力農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出了一條強農富民之路。
做好特色產業發展這篇大文章,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念茲在茲。他指出,發展特色產業、特色經濟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全省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產業扶貧的殷殷囑托,積極推動各地堅持短中長結合統籌謀劃扶貧產業,確保短期能脫貧、中期能致富、長期可持續,重點扶持發展了五大特色產業。
發展特色農業,培育農業品牌。我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四優四化”為重點,大力發展優質小麥、花生、草畜、林果等十大優勢特色農業;創建了64個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及51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培育了600個河南知名農業品牌。
發展小型加工業,實現家門口就業。以扶貧車間為抓手,圍繞農產品、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把廠房建在田間地頭,方便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全省建設扶貧車間3820個,帶動貧困群眾5萬余人。
發展鄉村旅游業,讓好風景換來好“錢”景。全省培育省級旅游扶貧示范縣18個、鄉村旅游特色村450個、旅游扶貧示范戶1034家,建成運營民宿592家,旅游產業帶貧人數達32萬人,人均年增收3500元。
發展電商產業,鋪就脫貧“快車道”。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為重點,去年以來全省通過電商促進農產品上行490億元。目前,全省共認定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95個,覆蓋全部脫貧縣。
發展光伏產業,照亮脫貧致富路。全省建設扶貧電站超2萬個,光伏扶貧電站規模容量全國第一、村級光伏扶貧電站規模容量全國第一、參照執行項目規模容量全國第一,年收益約25億元。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實踐證明,近年來我省一些發展規模大、帶貧效益好的扶貧產業,都是因地制宜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
千方百計引來增收“活水”
清豐縣陽邵鄉食用菌基地,一座座大棚充滿生機與活力。大棚內,整齊排放的菌棒上,一簇簇平菇長勢喜人。
“一個棚大概投資3萬元,出菇3茬約2.5萬公斤,第一茬基本回本,剩余兩茬為凈賺。”捧著剛剛采摘下來的平菇,陽邵鄉北陽建村村民崔兆亮笑得合不攏嘴。
在清豐縣,不少村民像崔兆亮一樣,在政府惠農政策的支持下,通過食用菌產業搭建的扶貧平臺,靠著勤勞的雙手,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政策資源是最可靠的資源,政策支持是最根本的支持,產業扶貧工作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支撐。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省出臺了財政、金融等支持政策,通過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引金融活水,灌產業良田,有效解決貧困群眾發展產業缺資金難題。
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為支持產業扶貧發展,我省要求各地優化市、縣財政資金支出結構,堅持財政資金向扶貧產業傾斜,不斷提高產業扶貧資金投入比重。2020年,我省出臺了《關于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好財政扶貧項目和資金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向產業扶貧的比例要達到50%以上”,進一步加大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力度。2016年至2020年,我省投入到產業扶貧的財政資金達441.3億元。
加大金融資金投入。探索出了扶貧小額信貸“盧氏模式”,有效破解農村金融“成本高、風險大、信用低、機構少”等難題,把“小銀行”開到了貧困群眾家門口;創新出臺了支持帶貧企業發展的《“精準扶貧企業貸款”實施方案(試行)》,暢通了帶貧企業貸款渠道,降低了融資成本,強化了帶貧意識,實現了金融扶貧的“雙輪驅動”。截至2020年年底,我省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615.32億元,居全國第2位,帶動貧困群眾146.43萬戶;全省累計發放精準扶貧企業貸款164.53億元,支持帶貧企業2317家,帶動貧困戶26.5萬戶。全國金融扶貧現場觀摩會在我省召開,扶貧小額信貸“盧氏模式”在全國推廣。
引導社會幫扶資金投入。統籌各級各單位結對幫扶資金、“千企幫千村”資金、社會組織捐贈資金等,更多地用于扶貧產業發展。截至2020年年底,累計有1.33萬家民營企業參與“千企幫千村”,實施產業幫扶項目7795個,投入產業資金88.4億元,精準幫扶1.87萬個村。
近年來,我省還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集體經濟發展促進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通過發展扶貧產業,不少村集體經濟實現了“零”的突破,全省所有脫貧村均有集體經濟收入。
產業扶貧是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可持續性最強的扶貧舉措。據統計,我省有469萬貧困人口通過產業幫扶、發展生產實現增收脫貧。
縣域發展帶動鄉村振興
“原來種不成莊稼的地,俺們栽成樹了。一畝八分地,種了幾年樹,賣了將近2萬元。”站在自己種植的經濟林里,蘭考縣儀封鄉東崗頭村村民韓國祥笑容滿面。
在品牌家居制造及木業加工企業的帶動下,蘭考縣有上萬戶農民通過在河邊、沙土地等不適合種糧的地方種植泡桐、楊樹等經濟林木,實現增收。
樹木、優質板材、品牌家居……不斷完善的產業鏈使得蘭考家居產業集群初見成效,2019年全縣家居及木制品行業產值達到300億元。同時,蘭考縣還探索“龍頭企業做兩端,農民兄弟干中間,普惠金融惠全鏈”的帶貧致富模式,實現畜牧產業鏈條有效帶動種植業結構調整。圍繞“無廢城市”創建,先后建立起國家級循環經濟產業園、蘭考科技園、新能源推廣示范園,為產業發展積聚后勁。
圍繞強縣和富民的統一,蘭考縣不斷壯大特色產業體系,逐步完善城鄉統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格局,在增強縣域競爭力的同時,帶動更多群眾在產業鏈條中增收致富,持續推動縣域治理“三起來”在蘭考落地開花。
脫貧攻堅期內,政策、資金、項目等資源要素向貧困地區集聚,像蘭考縣一樣,一大批貧困縣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特色扶貧產業,實現了縣域經濟發展質的飛躍。
洛寧縣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堅持“一溝一產業、一域一特色”的發展理念,走出了一條以發展金果、金雞、金牛、金葉、金融“五金扶貧”為主的產業扶貧發展之路,先后打造了6條溝域經濟示范帶,產業收入占貧困群眾收入的比重持續提升。
潢川縣稻蝦共作扶貧模式,采取“龍頭企業+產業集群+示范基地+能人大戶+水產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政府對發展小龍蝦產業提供科技支撐,對貧困戶養殖小龍蝦每畝給予400元補助,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畝雙收”,形成了苗種繁殖—稻田養殖—精深加工—冷鏈物流—餐飲服務,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新縣全域旅游扶貧模式,立足資源優勢,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旅游扶貧模式,帶動了全縣84%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走出了一條發展全域旅游助力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
產業扶貧為鄉村振興引來“活水”。通過產業扶貧,廣大農村地區產業結構得到了調整,各種資源優勢得到了挖掘和發揮,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得到了增強,縣域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下一步,我省將繼續持續推進產業扶貧工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張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