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惠婷周曉荷
地下30米,幽深隧道里,盾構機轟鳴著。3平方米的主機室,三四十攝氏度的高溫。母永奇頭戴安全帽,盯著屏幕上的一項項數據,一毫米一毫米地矯正著盾構機的前進方向。這就是母永奇的日常工作。25歲那年,他來到鄭州,入職中鐵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從此與盾構機為伴。不久前,這位盾構主司機、隧道工高級技師,捧回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母永奇個子不高,話不多,但一說起盾構機,話就停不下來。
一臺最普通的盾構機也有幾百噸重,集五大系統30余個子系統于一身;主司機要控制著它按設計路線掘進,否則隧道兩端無法連通。同時,還得留意特殊地質等因素,確保施工安全。
他用最“笨”的方法去學:拆裝零件、研究圖紙、啃專業書。“那時候,我夢里都在開盾構機。”母永奇說。
狹小的主機室,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高溫、粉塵、潮濕、噪音籠罩的環境,遠離親友身在異鄉的孤獨……盾構主司機的“職業壽命”往往只有三五年,而母永奇一干就是10年。
10年間,他駕馭著盾構機四處轉戰,參與鄭州、成都、廣州、深圳、寧波等地隧道建設;翻閱了200余萬字的技術資料,牽頭編制了12本盾構施工專項技術方案、施工手冊……昔日的“新手小白”變成了“地下先鋒”。
“我是世界上駕駛速度最慢的司機,也是最‘計較’的司機。”這是母永奇的玩笑話,卻也是真心話:盾構機的行進是以毫米為單位計算的,他“毫厘必爭”。
挑戰2毫米。那是在寧波地鐵1號線施工中,盾構機需要穿越鐵路、文物保護等特殊地段。母永奇團隊日夜攻關,將地表沉降控制在了2毫米以內,創下同等施工條件的世界紀錄。
挑戰48小時。鄭州地鐵2號線建設中的一段是砂質地層,地表沉降不好控制,盾構機“栽頭”嚴重。“永奇,你上吧!”在同事的鼓勵下,母永奇進入主機室。“巨龍”的頭昂起又落下,落下又昂起,一秒、兩秒、三秒……掘進姿態終于保持住了,兩天兩夜也過去了。他在大家的歡呼聲中爬下盾構機,一下子癱在地上。
他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挑戰:參與建設國內最大直徑盾構隧道——深圳春風隧道;參與建設世界最大直徑水下鐵路盾構隧道——佛莞城際鐵路獅子洋隧道;提高大直徑泥水盾構機刀具“壽命”,把原來每掘進20環也就是約40米換一次刀具,提升到每掘進60環換一次刀具,遠超國際水平。
和同齡人相比,母永奇的生活略顯單調,宿舍、工地兩點一線。他說,最虧欠的就是家人,“父親生病做手術時,我還在開著盾構機。我離家時,兒子剛出生,再回去他就快兩歲了。”
“沒想過換崗嗎?”記者問。他搖搖頭,說:“累的時候,翻翻家人的照片,睡一覺,就好了;堅持不住了,想想外公,想想工作帶給自己的成就感,就過去了。”
如今,母永奇有了個人工作室,帶領更年輕的后生攻克技術難題,完成創新成果34項,使我國盾構掘進相關技術領跑世界。20余名盾構主司機在他的培養下成長起來。
(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