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田宜龍 郭歌
“目前大概有5000枝可以發貨,五一后就可以剪枝,保證母親節供應。”4月19日一大早,洛陽市美冠園藝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亞靜就接到昆明新博涵花卉有限公司負責人楊順的訂貨電話,商量母親節期間牡丹、芍藥等鮮切花的備貨需求。
據了解,楊順為求購牡丹鮮切花,3月初就來到洛陽,一住就是半個月。“準備了800萬元錢,就是沒有貨。”楊順說。
記者從洛陽市林業局牡丹發展中心了解到,今年以來,洛陽牡丹鮮切花銷量已超過150萬枝,比去年翻了近3倍。其中1萬余枝通過航空發往北京、上海、云南、東北等地。洛陽牡丹鮮切花正逐步“出圈”,搶占國內更大的花卉市場。
一邊是鮮切花進貨商頻拋“橄欖枝”,一邊是牡丹鮮切花市場供不應求,如何讓洛陽牡丹鮮切花產業“越開越艷”?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
36歲的衛智強是老城區邙山鎮土橋村的一名花農,今年以來,經他種植、收購并賣出的牡丹鮮切花已達30余萬枝。
從2019年開始,衛智強就嘗試線上銷售牡丹鮮切花。“今年線上大概賣了7萬枝。”衛智強說,“以前是花采摘下來再找銷路,現在是訂單來了再采花。”
據了解,在洛陽,超過80%的花農設有自己的網店或其他電商銷售渠道。
“‘互聯網+花卉’模式,正在助力洛陽的花卉經濟持續釋放活力。”洛陽市林業局牡丹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黃治民說。
面對火爆的市場,洛陽牡丹鮮切花卻常常“一花難求”。
“洛陽牡丹品種花頭小、枝短,吸水能力弱,瓶插周期短,做鮮切花存在劣勢。”河南科技大學教授史國安說,“目前最適合做鮮切花的多為花兢、島錦、香玉等進口品種,成本較高。且牡丹繁殖速度慢,種苗繁殖周期長,新品種研制跟不上市場需求。”
種植、栽培、深加工、儲藏、包裝、配送、冷鏈等產業鏈不完善,也是制約洛陽牡丹鮮切花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洛陽牡丹協會會長付正林說:“大多數花農因缺少技術指導,種不出符合市場標準的鮮切花。”
為解決這些問題,洛陽要不斷拉長牡丹產業鏈條,大力發展鮮花牡丹、切花牡丹等產業。該市出臺《洛陽市牡丹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5年)》指出,到2025年,牡丹鮮切花年供應能力要達到5000萬枝。
“我們將立足國內、面向世界,做好鮮切花產業規劃和頂層設計,建立一套適用當前市場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將洛陽打造成國際知名的牡丹鮮切花專業市場和出口基地。”付正林表示。
(郭同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