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王平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劉夢珂 河南日報通訊員 單保良
3月30日,商丘市梁園區李莊鄉劉集村村室內,5名年輕人正在觀看《黨史教育100例》歷史紀錄片。
“這是村里新發展的黨員,平均年齡30歲。”李莊鄉鄉長李彬感嘆道,“現在,劉集村的村組織‘羽翼豐滿’了,以前這里連個村支書都沒有,整個村莊一派臟亂差。”
曾經,劉集村流行著一個順口溜:走進劉集莊,一路泥水湯……村里樓房少,光棍條子多……6個自然村沒有一條像樣的村道,村民之間鄰里糾紛頗多,上訪告狀成了家常便飯。與此同時,村里長達10多年沒有發展新黨員,全村19名黨員平均年齡79歲,各項工作停滯不前。
變化發生在2017年春天。這一年,梁園區委辦公室、商丘市稅務局、李莊鄉政府3個工作隊進駐該村,開展扶貧扶志脫貧脫愚工作。在全面掌握全村情況后,3個工作隊聯起手來,從基層黨建入手,整頓軟弱渙散,促進堡壘作用發揮。
當時,村里最年輕的黨員是45歲的姚金城。在征得黨員大會和群眾意見后,姚金城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然而,村“兩委”就他一個人唱“獨角戲”。村里老人說:“俺們窮怕了,誰也不相信。”
改變民心先從改變民生入手。在梁園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幫扶工作隊籌措資金,為村里修道路、建廣場、裝路燈,幫助村民引進資金和技術,建起200余畝的草莓基地和60畝的蔬菜大棚園區。一系列的舉措贏得了民心,也讓村民有了致富的信心。村里有勞動能力的都去草莓基地和蔬菜園區打零工,再也沒人整天站街頭閑聊了。
村民劉雙紅,7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他自己也因為一場大病,身高停留在1.2米。個子矮,家里窮,娶不上媳婦,“生活沒啥指望”,35歲的劉雙紅和母親守著3畝責任田、3間破瓦房度日。
2017年,幫扶工作隊了解到他家的情況后,因戶施策、重點幫扶,幫他家翻蓋新房,又為他安排保潔員、護路工等多個公益崗位,同時,還幫助他申請資金搞養殖。如今,劉雙紅每月收入六七千元。
富裕起來的劉雙紅主動申請取消享受低保待遇,并帶動10多戶村民發展家庭養殖。“俺這一切都是黨的好政策帶來的,俺要知恩圖報。”劉雙紅不僅帶頭清掃村里垃圾、幫大家安裝無害化廁所,還積極主動宣傳黨的扶貧政策,成了踏實苦干、熱心公益、帶頭致富的“大能人”。去年,他還被推選為村黨支部委員。
從“群龍無首”到“羽翼豐滿”,從臟亂差到“白富美”,從村民怨聲載道到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劉集村踏著新時代的節拍邁進小康生活,滿滿的幸福洋溢在村民的臉上。
(郭同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