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蔣曉芳
王相福做夢也沒想到,家里“下崗”多年的毛驢不僅重新“上了崗”,還成了村里的“吉祥物”。
3月17日,記者從鶴壁市區驅車一個半小時,來到位于鶴壁市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部山區的王家辿村。一進村子,便看見村民王相福正在村口的文化廣場忙活著讓排隊的游客逐一體驗騎驢項目。
“手要抓緊鞍子,下坡時身體向后傾斜……”待游客坐穩后,王相福便開始牽著毛驢帶領游客在村內觀光游玩。“繞著廣場轉一圈10元錢,價格公道,游客也覺得新鮮好玩。每逢節假日我一天最多可收入200多元。”王相福笑著說道。
今年64歲的王相福在王家辿村種了一輩子地,也養了一輩子毛驢。“早些年,村里交通極其不便,村民們還是采用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扁擔挑水,驢車拉貨,碓臼舂米。”他說。
始建于明朝初期的王家辿村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由于三面環山,重嶺疊圍,山路崎嶇難行,曾是有名的貧困村。在不少王家辿村村民的記憶中,過去無論出門還是拉貨,都離不開毛驢。
“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推動下,大家伙兒的生活逐漸富裕了起來,不少人家里添置了三輪車,村里的毛驢們也慢慢‘下了崗’。”王相福說,養驢需要成本和精力,越來越多村民選擇把家里的毛驢賣掉,但一想到和自家毛驢已經處了15年,他不舍得,便一直養著。
令王相福萬萬沒想到的是,讓他“作了不少難”的毛驢竟成了村里發展鄉村旅游的“功臣”。2014年,鶴山區立足轄區旅游資源優勢,聘請專家對王家辿村附近的地形地貌、人文歷史、生態旅游資源等進行實地調研,并聯合外地旅行社和戶外俱樂部,啟動了以國家級傳統村落王家辿為核心的西部山區特色鄉村游,騎驢、坐驢車便是王家辿村一個重要的旅游體驗項目。
“當時我們把王家辿村及周邊村的26頭毛驢集中起來,設計了騎驢、坐驢車游覽古村落等旅游體驗項目,受到了不少游客的青睞。”鶴山區文旅局副局長張璐向記者介紹。
王家辿的驢火了,一撥接一撥的游客擁進了村里,寂靜多年的小山村也熱鬧了起來。隨著游客的顯著增加,村里的小米、核桃、柿餅、花椒、香椿等土特產也成了搶手貨。
“自從村里搞起了旅游,俺家的驢有了新工作,俺自己加工的土特產不出村子也能賣個好價格。”說起現在的生活,王相福十分滿意。
(編輯:張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