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中原龍洛陽中原龍生物形象科學復原圖
洛陽中原龍整體骨架
名稱:洛陽中原龍
地點:河南省汝陽縣劉店鎮
時代:早白堊世中—晚期,距今約一億二千萬年
義馬銀杏
銀杏化石名稱:義馬銀杏
地點:河南省義馬市北露天煤礦
時代:中侏羅世,距今約一億七千萬年左右
君昌豫鳥君昌豫鳥復原圖
名稱:君昌豫鳥
地點:河南省欒川縣秋扒鄉
時代:晚白堊世晚期,距今約七千萬年君昌豫鳥化石
制圖/周鴻斌河南自然博物館供圖
河南自然博物館前身是河南省地質博物館
自2008年4月免費開放以來,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已累計接待國內外參觀者500余萬人次
現有館藏精品標本近3萬件,舉辦國際展覽十多場,吸引20多個國家的學者前來參觀
作為自然科學與文化對外交流的窗口,充分展現了河南豐富的地質、礦產、古生物資源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 李運海)3月14日,河南自然博物館舉行成立掛牌及國家二級博物館掛牌儀式。這標志著我省第一家國家級自然博物館正式成立。
河南自然博物館是由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更名而來。自2008年4月免費開放以來,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已累計接待國內外參觀者500余萬人次,受到中小學生的廣泛喜愛和社會各界的歡迎。目前,該館館藏精品標本近3萬件,吸引了20多個國家的學者前來參觀。該館曾舉辦國際展覽十多場,是自然科學與文化對外交流的窗口,為展現我省豐富的地質、礦產、古生物資源,建設文化大省,助力中原經濟騰飛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天,河南自然博物館向社會發布“中華貝貝龍”“巨型汝陽龍”“迷你豫龍”等首批十大鎮館之寶。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中華貝貝龍”。這是世界恐龍發現史上一件珍貴而著名的標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胚胎骨骼化石。這一化石距今約8600萬年,1992年在我省西峽縣陽城鎮被發現,后流失美國;1996年經《美國國家地理》報道后,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轟動;2013年,由當時的省國土資源廳追回并收藏至省地質博物館。“巨型汝陽龍”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薦椎最大、背椎椎體最大、骨骼最粗壯,是該館自主發掘、研究、復原裝架的最大的恐龍。“汝陽黃河巨龍”的肋骨是世界上最長的肋骨,它也是世界上體
腔最大(也就是肚子最大)的恐龍。“迷你豫龍”是在中國中部地區首次發現和命名的竊蛋龍,骨骼化石精美完好,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洛陽中原龍”是我國中部地區發現的第一個鳥臀類恐龍,也是已發現的第一個具有確鑿證據的結節龍類甲龍。“西峽巨型長形蛋”是我省獨有品種,也是迄今已知的最大的恐龍蛋巢化石。此外,“君昌豫鳥”是迄今我省發現的中生代唯一的、最古老的鳥化石。“中原豫俊獸”標本是我國已發現的保存質量最好的多瘤齒獸標本,“中原豫俊獸”是歐亞大陸目前已知最大的多瘤齒獸,也是我省目前發現的與恐龍同時代、最古老的哺乳動物。“復齒河南龍”是我省發現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命名的河南第一批古脊椎動物之一。“義馬銀杏”是全球公認的典型銀杏化石代表,也是我省最有影響力的古植物化石,標本保存結構最為完整。
河南自然博物館負責人表示,博物館的更名預示著業務范圍的拓展、內涵的擴大。原來的“地質博物館”以珍稀地質礦產標本收藏、研究、展示為主,而“自然博物館”則以收藏、制作和陳列天文、地質、植物、動物、古生物和人類等方面具有歷史意義的標本,供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為主。下一步,該館將圍繞鎮館之寶開展深入科學研究和科普、文創研發,為廣大觀眾帶來更多科普產品,為全國科學素質教育作出新貢獻。
(編輯: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