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開啟,邀請部分全國人大代表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媒體采訪。為了更好地反映來自基層一線的聲音,大會新聞中心邀請7位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回答媒體提問。代表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一個個真實的民生好故事。
土豆種子論粒賣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草原站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郭艷玲分享了她助力脫貧攻堅的經歷和感受。
種子是農業的命根子,把種子安全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里,一直是農技工作者們努力的方向。烏蘭察布被稱為“中國薯都”。全市一年可以生產原原種5億多粒,不僅自給自足,還銷往全國各地,年收入可以達到1.5億元。
“沉得下去、耐得住寂寞、經得住日曬、住得慣草棚、喝得慣涼水的‘泥腿子’,為農牧業插上騰飛的翅膀,助推農牧民脫貧奔小康。”郭艷玲說,“脫貧攻堅的路上離不開這樣一大批的‘泥腿子’”。
“我作為一名基層的農業技術員,將和全國的農業科技工作者一道,始終腳踩泥土,繼續奮戰鄉村振興,力爭讓農牧民用更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郭艷玲表示。
一個都不能少
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門源縣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慶菊,長期扎根少數民族基層教育工作一線。
2018年以來,門源縣已勸返失輟學生125名,落實了一系列扶貧政策,沒有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該縣已經安排2292名貧困家庭的勞動力從事物業和勞作,家庭有了固定收入,孩子上學沒了后顧之憂。
“學生進了校門,既要留得住,也要學得好。”孔慶菊表示,青海省已經構建起15年教育資助體系,各項扶貧政策落實落地,貧困學生的教育資助已經實現了全覆蓋。門源縣有700多名貧困家庭的孩子走出了大山,走進了高一級的學府。
“他們個人的命運和家庭的命運得到了轉變,拔了窮根。”孔慶菊最后表示,“教育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是人生出彩的最大機會。我們堅持把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繼續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
“好兄弟,我們想你了”
“好兄弟,我們想你了,你是我們的榜樣!”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英塔木鎮托萬克溫村黨支部書記木沙江·努爾墩動情地說。
今年1月4日,他和同為全國人大代表、被追授為“時代楷模”的拉齊尼·巴依卡勇救落水兒童的事跡感動全國。
作為一名塔吉克族的全國人大代表,多年來,拉齊尼走訪很多農牧區,致力于改善護邊員養老、醫療、隊伍建設。“犧牲以前,他還想著今年人代會上更好地為民建言獻策,履職盡責。”木沙江·努爾墩悲慟地說。
“好兄弟,你沒有實現的愿望,我們一定幫你完成。我們相信,帕米爾雄鷹永遠翱翔在祖國的藍天。”木沙江·努爾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