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東盟十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15個國家,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意味著總人口、經濟體量、出口總額均占全球總量約30%的全球最大自貿區正式形成。
RCEP簽署已逾百天,中國官方正在加緊推進準備工作,迎接RCEP生效。2月28日,海關總署表示正在全面推進RCEP原產地規則和稅收減讓實施的技術準備工作,并表示在新起草的配套規章中,“經核準出口商管理辦法”計劃于近期啟動征求意見程序。
廣東作為全國開放時間最早、開放程度最高的外貿第一大省,將在RCEP這個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內占據重要地位、發揮顯著作用。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東盟成為廣東第一大貿易伙伴,雙方進出口總額達到1.09萬億元,增長6.5%,占同期我國對東盟貿易總額的兩成以上。廣東當前正在全面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RCEP的成立將為廣東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在制度、服務和金融等諸多方面助力廣東及粵港澳大灣區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和全方位建設。
以開放姿態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RCEP以貿易自由化與便利化作為首要任務,協定生效后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并且將引入更加透明的規則來降低非關稅壁壘,勢必會進一步提高區域內生產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動。這將促使廣東擴大與RCEP成員國之間的商品進出口,有效滿足本地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全面促進和提升廣東的生產和消費升級。
RCEP的簽訂將助推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將金融、電信等領域納入開放條款之中,實質性提高了區域內服務貿易開放水平,有利于進一步助推廣東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
RCEP將推動廣東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制度建設,加快灣區內制度協同創新,營造新的生態發展環境。
RCEP將帶動廣東與貿易伙伴國的雙向投資,既推動更多本地企業走出去,也將吸引更多外資進入廣東。依托便利貿易通道,帶動廣東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建設和投資,推動廣東外向型經濟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促進構建更高質量的全國重要開放門戶。
RCEP的達成,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將帶來新的挑戰。按照RCEP相關協議內容,區域內的貨物貿易最終零關稅產品數整體上將超過90%,服務貿易和投資總體開放水平顯著高于原有“10+1”自貿協定,還納入了高水平的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采購等現代化議題。由于區域內貿易將幾乎沒有任何阻礙,進口行業競爭加劇,低效率的企業將被迫淘汰退出。
RCEP涉及15個國家,各國產業優勢不同,競爭力也不同。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發達國家在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營商環境和現代服務、貿易和航運領域技術領先,擁有很強實力;而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新興發展中國家則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對廣東來說,RCEP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更加開放的同時,也意味著將面臨開放競爭的新形勢、新挑戰,全方位的全產業鏈競爭態勢已經形成。
綜合以上新態勢,廣東應充分發揮要素比較優勢和市場大省優勢,立足于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依托深圳等國家創新示范區平臺載體,加快培育形成“雙十”產業集群,全方位應對RCEP帶來的挑戰。廣東要在新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上走在全國前列,就需要更多企業家、行業協會和專家學者深入這些區域進行調研,了解市場特點和發展環境,進而推動雙方在貨物和服務貿易、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等方面的互利合作。
依托“雙循環”,將RCEP溢出效應輻射全國
基于上述優勢,廣東可以利用RECP引進更多先進的技術和機器設備,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促進現有生產技術的進步與創新。并借此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從而穩固、完善和提升供應鏈,帶動產業鏈向上下游不斷延伸,提高廣東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廣東及粵港澳大灣區應通過極點帶動各主要城市發揮差異化優勢,如香港的現代服務金融、深圳的科技創新活力、廣州的綜合文化服務、佛山的先進加工制造、澳門的旅游會展娛樂、珠海的綠色生態發展等等。將各地這些競爭優勢產業行業組合起來,形成開放的現代產業體系,培育發展新優勢,積極參與開放競爭,進而助力廣東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RCEP貨物、服務、數字、離岸、綠色貿易發展的現代綜合樞紐。
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作為以形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的粵港澳大灣區,可以積極探索和爭取設立RCEP經貿合作示范區。以改革和制度創新為重點,對標RCEP成員國最高規則,推進要素和生產國際循環。依托國內大市場暢通與RCEP區域之間供給、需求、投入產出、物流商流聯通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在RCEP區域一體化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加強與成員國間的經濟、文化、服務、旅游全方位交流合作,形成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成為與RCEP雙循環的戰略樞紐。
廣東要充分發揚“先行先試”的示范精神,肩負起改革開放“排頭兵”的創新責任,將在RCEP中取得的經驗傳遞到全國其他地區,從而助力我國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是發力科學技術和人才創新,形成科技創新的新動力源和創新的新策源地,同時把創新資源輻射和傳遞到全國各地;其次是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現代化以及治理現代化方面進行全面創新,為全國各地提供經驗借鑒;最后是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和創新鏈進入高端環節,強化與全球體系對接,進一步完善和提升全國產業鏈體系。
(文章作者是經濟學博士,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黎友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