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遂旺 通訊員 李俊獻 張揚
劉金榮,1964年9月出生,河南臺前人,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風鵬行動·種業功臣”、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現任安陽市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執行專家、站長,中國作物學會粟類專業委員會委員。
他是中國谷子育種專家,豫谷18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重大技術成果;新選育的豫雜谷1號在全國四大區組試驗中,獲得兩個第一,為群眾吃上香噴噴的小米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讓安陽在全國谷子培育領域走在了前列。
劉金榮常說自己是拿工資的農民。
安陽市農科院常有人笑言:“老劉實在是太像農民啦”“他比農民還農民”“假如誰要不信,讓他站在一群每日下田耕作的農民中,準能看出哪個最像農民。”因為劉金榮的臉,比真正的農民還黑、皮膚還粗糙、裝束還簡單,渾然沒有人們印象中育種專家的外在風度。
當農民還有農閑淡季,而劉金榮這個“農民”,日歷上從來沒有“農閑”二字。
劉金榮整天不在試驗田觀察谷子,就在實驗室里研究谷子。人們一年過一個夏天,可他一年要過兩個夏天,在安陽過一次真正的夏天,到了冬季,他追趕太陽,又南飛高溫的海南,再過一次夏天:海南因它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有劉金榮他們的谷子試驗基地。每年人們在家歡度春節,而他十幾個春節卻在默默堅守著谷田。
▲劉金榮在谷田里觀察谷子
劉金榮始終不離土地、不離種子、不離農民,以育種為天職,探索創新,以一個個優質高產的谷子新品種,不斷把谷子種植水平推向新高度。
2020年11月24日,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隆重舉行,劉金榮作為勞動楷模接受表彰,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他興奮之情溢于言表:“這是黨和國家給予勞動群眾的至高褒獎,我將以更多的成績回報黨和人民給予的榮譽。”
扎根泥土誓把谷穗變金穗
育種人,一個注定要把自己嫁給土地的職業,一頂斗笠,一個挎包,一個記載本,就是劉金榮最寶貴的家當。
“試驗田就是我們這些搞谷子育種的主戰場!”劉金榮經常這樣對自己的團隊說。
夏谷在豫北地區生長期一般為6~9月份,田間氣溫有時高達40多攝氏度,雖然有防曬帽,但還是被烈日曬得人頭皮發麻。
冬季,劉金榮又像候鳥一樣奔赴海南試驗基地,當地蚊蟲叮咬是家常便飯。在試驗田里觀察記載,每天來回走動六七個小時,累得腰痛腿酸,去試驗田時穿著干凈的工作服,回來時后背不知冒出了多少“云彩”……
因為天氣炎熱,汗水常順著額頭流過臉頰掉進地里,一天要比坐在辦公室里多喝幾斤水。
但這一切阻擋不了育種人出品種、快出品種、出好品種的決心。
劉金榮團隊秉承著“扎根泥土,誓把谷穗變金穗”的理念,他帶領的十余人團隊,經過多年不懈攻關,選育出26個谷子新品種,其中豫谷18更被同行專家稱為“谷子界魁首”,連續多年被農業農村部作為主導推廣品種。
農業人要接地氣。劉金榮常說,要以農民期盼的技術作為科研方向,把優良的谷種散播在田間地頭。
劉金榮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從吉林的松花湖到烏蘭哈達的丘陵山區,從山東昌樂古火山口到新疆的瑪納斯河,從陜西榆林的黃土溝壑到海南的天涯海角,他走過的地方都撒下了“豫谷的種子”。
時下,豫谷18及衍生品種占全國谷子面積30%,河南谷子面積的80%,安陽谷子面積的90%以上,每年推廣面積300萬畝左右,增產谷子1億公斤,成為我國貧困地區人口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更為百姓提供健康美食。
放眼未來良種先行闖新路
谷子,古時又稱粟,它養育了億萬堅韌不拔、勤勞勇敢的炎黃子孫,滋養了的源遠流長、絢麗璀璨的華夏文明;無數英雄兒女,靠著小米加步槍,打敗了飛機大炮,趕走了帝國主義侵略者;而今,粒粒金黃的谷子又變成調整現代農業種植業結構和人們健康飲食的“排頭兵”。
進入新時代,與谷子打了幾十年交道的劉金榮認為,小米粒也有大作為。在我們已經全面脫貧即將全面跨入小康社會的今天,吃得飽已經不是老百姓最關心的話題,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才是當下老百姓最熱衷的話題。
他選育的豫谷18小米商品性、食用性俱佳,在第八屆全國優質食用粟評比會上,以第一名的成績,名列參賽的春夏谷品種小米之首。
在優質、廣適性品種取得成功之后,針對新時代國家提升農業良種化水平的要求,劉金榮將抗除草劑育種目標與優質、廣適性育種目標融合,通過創新育種思維,利用大棚加代育種,進一步縮短育種年限;通過整穗套袋雜交的方式替代傳統的溫燙殺雄、人工去雄,大大提高了谷子異花授粉成功率,最終在優質、廣適、抗除草劑新品種選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他選育的豫谷31、豫谷32、豫谷35、豫雜谷1號均是廣適、優質、高產、抗除草劑品種。2018年,豫雜谷1號參加國家四大區域聯合試驗都增產,取得了兩個區域產量第一位,平均增產13.39%的好成績。谷子新品種的選育及配套技術推廣,對提升我國谷子產量和質量起到重要作用,2019年,劉金榮所在單位被農業農村部作為地區級農科院支撐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典型介紹做法和成效。
劉金榮說:“搞農業要放眼未來,要有憂患意識。種子是一個國家的發展命脈,必須牢牢把我們的飯碗端在自己手里,不能被國外勢力勒住我們的咽喉!”
▲劉金榮與國家谷子專家在谷田里進行科學研究
深化合作豫谷產業遍地開花
打破常規,合作共贏,谷子產業才能迎來春天。
2018年8月,劉金榮團隊組織河南省38家谷子有關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匯聚安陽,成立了河南省谷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采用大數據、大協作、大聯合、集團軍作戰的方式,延長谷子產業鏈條,實現谷子產業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
創新引領發展。劉金榮團隊通過研推并舉,建立協同創新服務推廣模式,精準服務農民。同時,以市場為導向,實行新品種、新技術組裝配套,建立全方位技術服務體系,將綠色發展、科技扶貧和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辛勤耕耘結出累累碩果。劉金榮和他的團隊培育了林州東姚洪河米業、安陽億天米業、滑縣春芽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一批企業優秀扶貧典型。其中,林州發展培育新型經營主體4家,打造谷子扶貧基地3個,帶動1000戶貧困戶增收脫貧,占全市貧困戶的16%。
通過推廣豫谷18及新型抗除草劑品種機械化播種、收獲等簡化栽培技術,促進了我省整體谷子產業化發展進程,實現了谷子面積、單產雙增加。構建“科研+種業+種植大戶+終端產品”產業發展模式,全面提升了豫西、豫西北丘陵旱區等地區谷子綜合生產能力。據有關部門統計,河南谷子面積近百萬畝,每年增加谷子產量約5000萬公斤。
另辟蹊徑,拓展邊疆牧民致富路。劉金榮充分發揮豫谷系列品種的廣適性、優質性,與河南華大、深圳華大合作在新疆種植推廣豫谷18,從零基礎發展到十幾萬畝,目前新疆年種植谷子達到20萬畝,最高畝產突破600公斤,成為當地的金色產業。
戰略合作,開啟產業新業態。我省谷子主產縣伊川縣,豫谷品種占比達90%,目前種植約13萬畝。今年伊川縣和劉金榮團隊合作,通過京東農場伊川富硒小米項目,在伊川縣葛寨鎮葛寨村流轉土地1200畝種植豫谷18、豫谷35,輻射周邊地區5000畝,并借助AI技術、物聯網、區塊鏈等高新技術,在核心區建立了15套全程可視化溯源體系,實現了全天候全覆蓋智能監測識別基地氣象條件、土壤墑情、病情蟲情,實現了小米加工、倉儲、銷售等環節的全程監控,保證了優質綠色小米產出。
提供方案,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國家濮陽經濟開發區幸福街道辦事處為解決轄區土壤沙質化嚴重等突出問題,特邀劉金榮及其谷子團隊出謀劃策。通過實地查看轄區內趙莊、潘莊規劃種植地塊情況,劉金榮從谷物研究發展歷程、常見病蟲害防治、產品深加工等方面進行了詳細教學指導,破解難題。今年轄區種植豫谷35喜獲豐收,農戶畝均產650斤。
目前,安陽市農科院與河南華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安陽復興種業有限公司,依托“豫谷”種質資源,大力構建產供銷、種養加一體化的產業鏈發展模式,開發出相應的面包、餅干、月餅、小米油等精深加工小米制品,滿足了人們對健康、品質生活的追求。
薪火相傳,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勞動者素質的競爭。
劉金榮團隊通過發揮人才作用,大力開展青年人才培養活動,集中攻克科研難題,營造了一種求真務實、團結嚴謹的科研氛圍。2018年12月,劉金榮團隊被評為河南省勞模創新工作室。
在團隊年輕人眼中,劉金榮不像領導,更像是良師摯友。他告訴身邊的年輕人,如何從穗碼的松緊判斷品種的結實性、如何選擇檢驗品種抗倒性的時間等,言傳身教,田間實踐,使年輕人快速成長。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劉金榮團隊從分子選育、機理研究、植保技術、品系篩選、不育系純化、推廣研發等都有專人負責,在他的影響下,團隊成員身上都深深烙下了“勞模印記”。團隊現有14人,7名正副研究員,6名碩士、博士生,4人獲全國省市勞模或勞動獎章,3人評為省市優秀專業技術人才,4人被評為省市學術技術帶頭人。
“劉金榮不計個人得失,不追名逐利,敢于擔當,甘于奉獻,他對事業有著執著的追求,有著刻苦的鉆研精神,他創造了中國谷子的新紀元,是我們農科人學習的楷模。”安陽市農科院黨委書記陳傳奎說。
(圖片均由安陽市農科院提供)
(編輯:張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