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龔硯慶本報通訊員蔡相龍
“喂魚早就不用人工了,都是機器,一按鍵就行?!?2月16日,在開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水稻鄉花西社區,居民薛伍蓮邊說邊啟動投料機,瞬間功夫,成千上萬條錦鯉游弋而來,簇玉流金,煞是好看。
“現在我一年能收入16萬元,不過幾年前可不是這樣?!睉浧疬^去,薛伍蓮有些慚愧,“那時老母親癱瘓在床,我卻游手好閑,生活過得一塌糊涂。能找到這個致富門道,多虧了俺的好支部。”
花西社區早先叫花生莊,距黃河不到兩公里,因土質沙化,除了種些花生,其他種啥啥不成,“沙土不養人,吃飯全靠天”。
前些年,花生莊黨支部聯合駐地部隊,將幾千畝沙土崗一一推平,又引來黃河水淤灌,種出了大米這個“稀罕物”,這里成了遠近聞名的“魚米鄉”。進入新時代,怎么才能讓群眾從“溫飽”到“小康”,花西社區黨支部又有了新的思考與探索。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要看領頭羊。”30多歲的秦彥松放棄了紅火的建筑生意,成了村里的“帶頭人”。
上任后,秦彥松第一件事就是調研,既走出去看世界,又沉下去聽民聲,最后確定了“黨建強村、產業富村”的發展思路。村里開始實施積分制,半年一測評、一年一考評,對先進表彰獎勵,對落后批評鞭策,逐漸形成了干部帶著黨員干、黨員干給群眾看的好氛圍。
“這兩年,我們開始探索現代高效農業種植,種草莓不用土,都是在架子上長的?!弊哌M自動智能恒溫大棚,社區副主任柴祖海介紹,“從11月開始采摘,一直到第二年5月,既有網上銷售,又有觀光采摘,一畝地保守估計能收入5萬元。”
據悉,當前花西社區形成了以西瓜、草莓、西紅柿為主的綠色農業產業鏈,以錦鯉養殖為主的經濟支柱項目,采用“農戶+合作社+農業公司”發展模式,群眾以土地入股年底分紅,并在家門口就業領取工資。同時,實行“強村聯鄰村,強村帶弱村”發展機制,帶動周邊3個貧困村參與到產業致富中來,送技術、送果苗、送崗位,幫助貧困群眾擺脫貧困。
“今年我們又新建了育苗基地,群眾現在買自己社區的苗,不僅更放心,價格上還便宜一半?!辈褡婧Uf。
農業產品要想銷路旺,還得想方設法打造品牌。花西社區的西瓜因薄皮沙瓤很受歡迎,為了擴大影響,花西社區黨支部辦起了“西瓜文化節”,一方面線上電商銷售、直播帶貨,加上媒體聚焦,產品“紅粉沙寶”人氣高漲;另一方面線下舉辦斗瓜大賽、西瓜雕刻比賽、西瓜寶寶文藝會演,成了本地群眾每年期待的“文化盛事”。
如今,花西社區成了“明星村”,又被納入開封黃河生態廊道示范帶,各項“綠色”建設正在熱火朝天推進中。通過全市鄉土人才“星火計劃”,秦彥松同時掛職科技副鄉長,開始為全鄉產業項目服務。
(編輯: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