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馬丙宇見習記者劉亞鑫通訊員魏國武李越新)“以前俺就是一覺睡到中午,下午在大街上閑逛,生活靠救濟,跟個廢人一樣。自從大家幫著干起了電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近日,記者見到王小鵬,談吐中透露著自信。
今年37歲的王小鵬,是新鄉縣朗公廟鎮崔莊村人,自幼患有小兒麻痹癥,雙手、雙腿、雙腳畸形,日常行動僅能依靠小凳子挪動,生活不能自理,被確定為貧困戶。
臨街的一間小門面,是王小鵬產生變化的關鍵,這里是村里的電商綜合服務站。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的幫扶下,只有初中文化的王小鵬,認真鉆研農村淘寶等電商知識,并很快成為一名農村電商綜合服務站的負責人,月收入達1000元以上,2018年順利脫貧,并被縣商務局授予“電商創業勵志典范”和“村級電商帶頭人”榮譽稱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新鄉縣精準施策、靶向發力,通過開展“志智雙扶”行動,有效提升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點燃了鄉村振興的無限希望。
王小鵬不是個例。貧困戶賀乾遠,家中有三個子女在校就讀,大女兒還患有面部纖維瘤,生活條件很差。駐村干部得知賀乾遠有養殖經驗后,鼓勵他通過發展養殖業擺脫貧窮,駐村干部也請來縣畜牧部門的技術人員免費提供養殖技術服務,讓賀乾遠很快掌握了養羊技術,技術有了,信心足了,干勁兒更大了。2019年年初,脫貧后的賀乾遠又購買了6頭本地優質黃牛,準備進一步擴大飼養規模,并被新鄉市委宣傳部、市扶貧辦評為2018年“脫貧光榮戶”。
除了宣傳引導“立志”,破除“等、靠、要”思想,新鄉縣更用“扶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為進一步減輕貧困戶教育經濟負擔,新鄉縣根據學生所在學段的不同,在享受相應資助政策的基礎上再追加一定的“扶智”資金,用于學生學習和生活費用,從而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感謝國家的好政策,等孩子參加工作后一定好好回報社會。”扈芳的姑姑說,這一年1萬元的“扶智”資助,切實減輕了家里的負擔。家住新鄉縣小冀鎮西街村的扈芳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父母去世后靠姑姑撫養成人。扈芳自幼品學兼優,上學期間全靠姑姑資助,現在重慶醫科大學攻讀研究生學位。自去年新鄉縣實施教育“扶智”資助政策以來,扈芳的學費有了著落。
據了解,除了該縣戶籍的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教育、高職、本專科、碩博士研究生中建檔立卡學生應該享有的政策外,新鄉縣還分類別進行額外資助,其中普通高中學生每生每年2500元,中職三年級學生每生每年1000元,高職、專科學生每生每年1000元,本科學生每生每年6000元,碩士、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萬元,分春秋季發放。
高考志愿填報期間,新鄉縣還抽調部分高考志愿填報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高考扶志”團隊,專為參加高考的貧困家庭學生指導志愿填報工作,選擇適合學生和家庭的學校和專業,幫助貧困戶家的孩子跨入理想大學。
新鄉縣還通過再發一次政策明白卡、張貼一張宣傳頁、開展一次教師資助政策培訓、上好一堂教育扶貧資助政策宣講課、召開一次家長會、召開一次建檔立卡學生家長會、開展一次家訪的“七個一”活動,讓貧困學生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愛之心。
(編輯:張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