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經濟學人》報道,日本科技集團軟銀在2016年以320億美元收購英國芯片設計商ARM,創下了芯片制造史上最大的一筆交易記錄,江一直保持到美國芯片制造商英偉達9月13日宣布有意以400億美元收購ARM。
盡管兩家企業同處一個行業,ARM與英偉達截然不同。英偉達生產昂貴芯片GPU,專門用于游戲加速和人工智能數字運算的數據中心。ARM設計可用于組成“物聯網”(IoT)的從智能手機到汽車和計算機化小物件的各種用途的通用芯片的架構。消費級別的ARM芯片每年發貨超過200億個。
ARM的核心市場定位是軟銀收購的理由,但它卻在日本人的管理下陷入了困境: 營收停滯不前,虧損不大卻持持續不見盈利(見下圖)。分析機構CCS Insight的Geoff Blaber將其歸因于智能手機市場增長的放緩以及物聯網設備低利潤率。ARM的400億美元估值僅比軟銀收購時高25%,而如果扣除Nvidia支付的15億美元挽留ARM員工的資金以及可能劃入軟銀賬下的50億美元現金或股票,那總市值僅高出5%。同時,在四年前,英偉達的市值低于軟銀收購ARM的市值,如今卻高至3090億美元。英偉達的產品一直呈井噴態勢。
英偉達的收購ARM意圖是想要拓展既有市場。ARM的技術可以幫助英偉達構建自己的通用處理器業務,從而為安裝了英偉達加速器的數據中心計算機提供服務。這是個利潤豐厚的市場,目前由因特爾占據主導地位,后者也是全球收入最高的芯片制造商。英偉達希望將其GPU專業優勢融入ARM的設計中,從而使新產品對其客戶更具吸引力。
蘋果、高通和三星等英偉達的客戶一直保持沉默。ARM的商業模式依賴于創始人之一赫爾曼·豪瑟(Hermann Hauser)所謂的“半導體行業的瑞士”,即不通過出售芯片或產品與客戶競爭。如果英偉達調整ARM的產品以符合自己的目標,或者優先選擇ARM的設計,則可能影響到之前的經營策略。
英偉達承諾不改變ARM的商業模式。芯片行業分析師帕特里克?穆爾海德表示,既然英偉達的老板黃仁勛公開給出了這樣的保證,那就不太可能冒險食言,否則就有遭訴訟的風險。但是,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按照英偉達的營收標準,ARM的許可收入是小蝦米。如果可以利用ARM的收購將英偉達推向新市場,那么無情的商業邏輯可能會促使黃仁勛一意孤行。RISC-V——一組可免費獲得的設計——的托管人一直在關注此事,ARM仍然獨立運行,暫沒有上述危機。
監管機構的問題也迫在眉睫。英國政府持干預主義的態度,可能會附加收購條件,例如將ARM的總部設在英國。中國也可能反對。
(編譯:于光明 編輯: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