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貧困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反貧困是人類共同的使命。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和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經歷和見證的歷史時刻。這其中在黨中央高度重視和頻密部署下的“互聯網+扶貧行動”如春風拂遍神州大地,發揮了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巨大作用。
社會扶貧的有力抓手
眾所周知,過去20余年,中國互聯網的普及化及其應用擴張經歷了飛躍式發展。截至目前,中國社會扶貧網平臺用戶注冊量已突破3570萬,遍布全國31個省,30萬個行政村。累計發布幫扶需求359萬條,對接成功率超過70%。平臺已有2276萬愛心人士,共為215萬貧困戶在健康、助學、危房改造等方面提供至少249萬次幫助,為推進精準扶貧、助力脫貧攻堅、共創美好生活作出了積極貢獻。
比如:中國社會扶貧網,作為國務院扶貧辦指導建設的社會扶貧網絡信息服務平臺,借助互聯網創新思維、運作機制和相關技術,利用“互聯網+”社會扶貧方式,與國家建檔立卡數據庫聯動,從成立之初就帶有精準扶貧的“基因”。中國社會扶貧網通過運用互聯網新技術和新模式,為貧困人口和社會愛心人士、愛心企業搭建起值得信賴的橋梁,已成為社會扶貧工作的有力抓手。
打通扶貧“最后一公里”
脫貧是一項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將其置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精心謀劃,充分發揮制度優勢保障減貧事業健康發展。推動網絡發展,用好數字力量,是促進社會進步、增進人民福祉的基礎性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高度重視和頻密部署下,“網絡扶貧行動”如春風拂遍神州大地,為決勝全面小康增添助力。通過“互聯網+”扶貧方式,在拓寬扶貧力量的參與渠道,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貧困治理,為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貧困對象積極配合的多元主體治理格局進行了嶄新的探索和實踐。
“互聯網+”模式助力脫貧攻堅的形式主要有:“互聯網+”系統有助于相關部門對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精準施策;“互聯網+”正確輿論有助于實現扶貧先扶志;“互聯網+”科學文化知識有助于實現扶貧必扶智;“互聯網+”市場營銷有助于貧困戶收入增加等。筆者2019年10月在甘肅定西市參加第三方評估工作時注意到,定西市通過扶貧惠農資金監管網加強對全市7縣區的扶貧資金監管,切實為廣大農民帶來實惠。目前,已公開的扶貧資金信息1190余萬條,涉及資金近130億元,點擊量已突破3000萬人次。可以說,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互聯網+”打通了扶貧“最后一公里”,為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助力。
重要經驗和啟示
2019年中國移動互聯網活躍用戶規模已達11.35億,無論是在大城市、小城鎮還是鄉村,互聯網應用的身影已無處不在。據不完全統計,即使在中國最貧困的地區,絕大多數中青年人手都有一部智能手機,幾百到上千元不等,短視頻應用、購物APP應有盡有,直接催生了農村快遞業、網上直銷、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的發展。這就是中國互聯網和應用擴張的一個縮影,映射了近年來農村基礎設施和移動通信的改善、智能設備的平價化、新電商的模式創新等多種變化。
從我國農村互聯網,促進“互聯網+”模式脫貧迅速發展,其中有兩條重要經驗和啟示:一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定向扶持、社會組織和私營部門等社會主體的成本共擔,“互聯網+”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必要條件和動力。如新型平臺經濟模式滲透到廣大農村及貧困地區,為互聯網減貧鋪就了商業基礎設施。信息進村入戶試點、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數字鄉村發展方面的戰略綱要,更是由政府承擔成本、加快互聯網服務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典型例證;二是政府部門、私人部門、社會組織等通過多種形式賦能促進“互聯網+”加快推進脫貧進程。全國層面來看,信息進村入戶計劃到2020年實現在全國所有行政村的基本覆蓋,農村“信息高速公路”即將全面修通,從中可以看出當互聯網逐漸被視為一種脫貧途徑時,一方面是政府、社會組織和私營部門積極鋪就硬件設施和軟件基礎;另一方面則是基于商業可持續與公益理念疊加的賦能式創新實踐的不斷深化。在這過程中,“互聯網+”可以成為這種反饋和激勵機制的推動因素和實現平臺,伴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農村電子商務的興盛,必將為推進精準扶貧、助力脫貧攻堅、共創美好生活做出積極貢獻。
(陳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