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光(西安政治學院教授):還有一點,就是牽住這個“牛鼻子”,就為改革提供了檢驗標尺。這次改革,是我軍體制編制的整體重塑和歷史性變革,涉及方方面面,改革的復雜性、深刻性和艱巨性前所未有。以強軍目標作為軍隊改革的總牽引,體現了戰略謀劃、建設標準、發展路徑與價值導向的高度統一,為國防和軍隊改革明確了政治標準、軍事標準和作風標準,從而真正使改革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成效顯著,但也必須看到任務依然艱巨,不可懈怠
記者: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重大的戰略性舉措,目前已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果,還需要在哪些方面繼續努力?
畢京京: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以來,所取得的成果是重大的:一是實現領導掌握部隊和高效指揮部隊的有機統一,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格局。二是抓住治權這個關鍵,構建起嚴密的權力運行和監督體系。三是部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部署展開,我軍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扎實推進。四是充分發揮創新驅動發展作用,培育戰斗力新的增長點。五是人才發展體制和政策制度創新穩步推進。六是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進一步融合。這次改革,贏得了全黨全軍全社會的高度贊譽,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強烈反響。
周立存:我談談推進改革工作需要用力的幾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涉及的利益面更廣、遇到的具體矛盾問題更多。比如,有些單位撤并降改,直接影響官兵的進退去留;有些部隊調整轉隸,不少干部家屬就業、子女入學面臨新問題等。對此,一方面,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另一方面,要制訂出臺配套的政策制度,積極化解改革中的具體矛盾問題,努力做好一人一事的工作。
二是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思維模式和工作方式。這次軍隊改革創新程度、復雜程度前所未有,不僅打破了長期實行的老體制,還對軍隊整個力量體系結構進行重塑,有些同志可能一時轉不過彎,思想認識還沒有達到自覺自為的狀態。因此需要進行多次頭腦風暴,盡快立起與新的體制結構相適應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理念,打開工作新局面。
三是進一步清晰界定各級職能劃分和權責邊界。軍隊新的體制架構已經確立,為保證新體制高效有序運行,需要清晰具體地規范各級各部門的職責劃分、相互關系和工作機制。同時在界定各級職能定位、職責權限的基礎上,拉出各部門、各崗位的職責任務和工作規范清單,確保各級按照新體制新編制有序運行。
四是進一步加強改革推進工作的督導和檢視。一方面,確保改革的目標和方向不能偏,改革的部署和任務不走樣,改革的各項要求和標準不能降。另一方面,應針對新出現的一些矛盾和問題進行二次創新設計,確保改革蹄疾步穩,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
記者:對于推進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以及理順各種關系,切實形成能夠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專家們有哪些期待?
王曉光:我有這樣幾點看法。
一是進一步優化兵力規模構成,建立精干高效的現代化常備軍。新形勢下,衡量一支軍隊強不強,不但要看規模,更要看質量。我國幅員遼闊,邊境線長,軍事斗爭任務十分繁重,軍隊需要保持一定規模。同時,隨著武器裝備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國防動員系統更加完備,適當裁減軍隊員額,既符合實際,也完全必要,但關鍵還在于練好內功。可以期待,兵力規模構成改革優化后,我軍的官兵比例、機關和部隊比例、作戰部隊和非戰斗單位比例會更加科學合理,整體戰斗力將得到顯著增強。
二是進一步優化力量結構布局,建立適應信息化戰爭要求的聯合作戰力量體系。聯合作戰成為現代戰爭的基本形態,信息主導、體系對抗的特征日益突出。必須強化體系建設思想,統籌傳統作戰力量與新型作戰力量建設,統籌作戰力量與支援保障力量建設。我們期待,通過改革,在軍兵種結構上,改變我軍長期以來陸戰型、國土防御型的力量結構,能夠更好地支撐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的實現;在軍兵種內部力量結構上,傳統力量與新型力量比例會更加科學,作戰體系的短板弱項得到有效彌補,特別是打贏信息化戰爭需要的新型兵種部隊、戰略能力得到顯著加強。
三是進一步優化作戰部隊編成,建立具備多種軍事能力和廣泛適應性的部隊。信息化戰爭條件下,模塊化編組、積木式組合、任務式聯合,已成為現代化軍隊編成的基本趨勢。我們期待,通過改革,作戰部隊的指揮層級將得到壓減,編成得到充實,合成化模塊化程度大幅提高,作戰編組和部隊運用的適應性顯著增強,部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將產生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