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人在整個系統中是關鍵性甚至決定性因素。人的短缺,有可能成為結構性短板中最難突破的阻礙。
到某地采訪精準扶貧情況,當地定點扶貧干部講了一段經歷:討論扶貧路子時,有人提議免費給村民提供一批羊,搞養殖脫貧。當地村干部卻拒絕了:“我們這里能干活的村民,最年輕的都六十往上了,年老體弱,羊放在山上,追不回來。靠養羊脫貧?還是算了吧。”
我們說,當前的脫貧攻堅,面對的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不僅是指這一群體陷入貧窮的深度,還意味著走出貧困的難度是全方位的。沒有致富的資源、路子是一方面,幫扶力量進入以后,恐怕還缺能干事、干活的“人”。原因很簡單,有本事的人早闖出去了,有知識的人也通過上大學離開了,有把子力氣的青壯年勞力也進城打工了,留在農村的以老人、小孩、病殘人士居多。這個短板,在貧困地區更普遍也更突出。
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人在整個系統中是關鍵性甚至決定性因素。人的短缺,有可能成為結構性短板中最難突破的阻礙。筆者曾經到黃河沿線貧困地區采訪,這些農村多以種植核桃、紅棗為主,是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近年來,受制于果樹品種落后,果實質量較差,不受市場待見,出現大規模滯銷,農民增收受到較大的影響。這些果樹急需品種改良、嫁接改造,卻因缺懂技術的人、缺學技術的人、缺會技術的人,遲遲無法進行有效的品種改良,嚴重影響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貧困地區的發展,尤其需要開拓能力強的人。無論發展扶貧產業、現代特色農業,還是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貧困地區都需要大批的懂市場、善經營,懂技術、有專長的人去干活、做事,帶動農民增收脫貧。輸入的人才是否對路,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制約其脫貧攻堅進度、脫貧能否穩定的關鍵性因素。
如何破解這個瓶頸?首先,要吸引真正有志改變貧困地區面貌的人來,讓其分享貧困地區跨越式發展的紅利。一些貧困鄉鎮利用政策支持和特有資源,發展特色旅游產業,瞄準返鄉青壯年、創業公司等目標群體做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最親不過故鄉人。脫貧攻堅還是要為貧困地區培養“自己”的人才。一方面,充分用好政策性優惠、獎勵措施,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貧困農村去、扎根農村。同時,根據當地實際需要,對貧困地區的農村群眾進行培訓,補充急需、實用的本地人才。
消除貧困是長遠大計,最忌急功近利。短期看,貧困地區最缺的是領路人尤其是產業型人才,而從長遠看,技術、教育、衛生醫療等公共服務能力方面的缺陷,是更深層的制約因素。無論是引進還是培養人才,都不能滿足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要致力于提升貧困地區整體的發展能力。
以往,農村扶貧多以給錢、給產業、上項目為主,有時卻因“缺人”無法有效實施,難以發揮應有效用,甚至成了擺設、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寒了群眾的心。而以務實的態度把“人”的短板補好,可能會成為推動扶貧工作的支點,產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作者為本報山西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2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