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龍江省巴彥縣境內有一條川流不息的河叫漂河,漂河水蜿蜒流淌,慷慨地讓出一片古老的肥土沃壤,美麗的巴彥縣豐樂鄉春生村大板房屯就降生在她柔美的臂彎里。
大板房屯這個被譽為“龍江養貉第一村”的地方,全屯282戶大部分從事貉子養殖,每年出欄貉子近20萬只,一般年景養貉子收入近200萬元,遇到貉皮價格好時收入就更加可觀。這個屯能夠將貉子養殖發展成如此規模,還要歸功于大板房屯狐貉養殖協會會長管大權,是他帶領全屯從事特色養殖并且開展精準扶貧,才使屯里的特色養殖事業紅紅火火。
管大權,這個黑龍江省巴彥縣豐樂鄉春生村大板房屯養育的年輕人,用自己堅定的步子走在堅實的、古老的土地上,一步一個腳印,“一個腳印一支歌”。
“一塊牌匾”譽龍江
2014年乍暖還寒時節。坐落在松花江北岸的漂河在太陽的召喚下,用嘎嘎炸響的冰排宣告冬天的終結和春的蒞臨。朦朦冷綠的原野上斑斑殘雪偶爾可見。地氣騰騰而起,春光習習而生。長空中,歸雁聲聲,白云悠悠。
一塊刻著“哈爾濱大全養殖合作社”的牌匾,掛在大板房屯管大權養貉基地的大門上。合作社的養貉技術曾輻射周邊市縣,不計其數的養殖戶來此學習、求教,同時也多次迎來省、市主要領導的蒞臨、指導。“哈爾濱大全養殖合作社”這塊牌匾,則是管大權與村民一起養貉奔向致富的真實寫照。
艱難創業 苦求索
1974年6月30日,管大權出生在大板房屯,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管大權小時候,家中因父親管德慶經常賭博輸錢,而使生活十分貧困。輸了錢的父親,為了家中生活便做點小生意,平時的零花錢是靠父親賣冰棍、糖葫蘆等維持、提供。
苦難給人意志。身為管家長子的管大權初中畢業后便跟隨父親賣冰棍,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頭腦和視野也漸漸開闊。從1994年就開始養貉子的村民王林、王文超、王慶等,規模越來越大,并且經濟收入可觀。管大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苦于無錢,不能從事貉子養殖行業。
直到2001年,在妻子的支持下,管大權買來40多只貉子,開始試驗養殖。不過正是這次嘗試,恰恰成了管大權實現致富夢想的新起點。經過四年多的努力,他獲利近20萬。于是,他下定決心要把養貉子作為自己的一項事業來細心經營,并且,為開辟新路,在養殖的基礎上,開始走出家門到河北收購、銷售皮張。
2005年對管大權來說,已經是他養貉子的第五個年頭。他帶著自家養殖和收購的500多張皮子,來到河北省大營鎮毛皮市場售賣,結果事與愿違,貉皮價格大跌,花500元收購的一張一等皮子,出售價僅300元,結果500多張皮子賠了10多萬元。
挫折并沒有讓管大權停止前進的腳步。他審時度勢,靜觀市場變化。在2006年11月管大權抓住貉皮市場價格上揚的大好時機,把在黑龍江收購的大量皮張,再次發到河北省大營鎮毛皮交易市場出售,到2008年春近一年半的時間,管大權凈盈利200萬元,終于實現致富夢。
盲目養豬 跌低谷
有了錢的管大權,思想更加開闊。2009年,他又開始新的行業——養豬。他花費50多萬元建成一個1萬多平方米的豬場,又購進仔豬近500多頭,進行飼養。
由于管大權不懂生豬養殖技術,管理不到位,防疫工作不到位,結果導致整個豬場的豬全部傳染,死了近一半,加之正趕上生豬價格大跌,這一茬就損失近150萬元。
苦心經營的財富就這樣打了水漂,管大權精神受挫,對今后失去了信心。屋漏又逢連夜雨,2010年2月管大權被確診患有睪丸癌。經濟的損失,病魔的壓力,讓管大權已經失去了生活的勇氣。這時愛人的關心、照顧,給了他前行的動力。多少回攙扶行走,多少回煎湯熬藥,多少回鼓勵話語讓管大權淚眼模糊。 “不要怕,以后再窮的日子,我也不離開你。”妻子的話語感動著管大權。為老人、為妻子、為孩子盡到應盡的責任,管大權重新振作起來,經過哈醫大四院3個月的精心治療,他戰勝病魔,健康出院。管大權繼續用不服輸的信念,去開創屬于他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