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9月18日電 9月17日,第4屆中國—東盟氣象合作論壇在廣西南寧開幕。開幕式上,中國—東盟氣象AI模型應用聯合創新行動啟動,圍繞聯合創新、融通數據、同育英才、共筑家園等四個方面共同發起倡議,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氣象數智化轉型發展,為保障人民福祉、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人工智能(AI)技術以其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多源數據融合優勢,正成為連接氣象預報、災害預警與行業應用的關鍵紐帶。氣象AI模型應用聯合創新行動倡議強調"以AI賦能氣象,以氣象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核心理念,從四個方面發力:聯合創新,構建區域精準AI天氣預報模型體系,共同提升對臺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警能力;融通數據,共同構建并不斷豐富高質量、高時效的區域性氣象數據集,為AI模型的訓練和優化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同育英才,共同培養氣象AI技術專業人才隊伍,實現區域合作的可持續性;共筑家園,搭建共建共享共用"中國—東盟氣象之家",建立一個集"面對面"研討交流的"物理空間"和"端到端"開放集成的"數字空間"于一體的合作平臺,構建區域氣象災害預警網絡,助力區域可持續發展。
論壇期間,中國氣象局發布《中國氣象局全球氣候數據集》,這是中國氣候數據產品首次向國際共享。該數據集包括全球地面數據集、全球高空數據集、全球格點重建數據集、中國氣象局全球大氣再分析產品1.5版、風云氣象衛星多星融合陸面與長波輻射數據集和海洋數據集等6類數據,進一步提升中國氣象數據的全球服務能力。
此外,廣西氣象部門立足地域特點和資源特色,深度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人工智能氣象展上首次亮相兩項AI賦能氣象服務場景的成果:能源氣象AI預測模型"禹衡"、東盟農業氣象服務系統。能源氣象AI預測模型"禹衡",將提升南方復雜地形下風光功率預測精度,助力新能源發電優化調度;東盟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可提供甘蔗、水稻的災害預警,以及干旱、暴雨漬澇和土壤墑情等方面的18類服務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