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時人人敬愛,走時人人想念。”這是胡志明當年對中國援越部隊的至高評價。今夏,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商務學院愛心驛站實踐團走進常州市新北區三井街道蘭翔社區,圍繞“探尋紅色記憶”主題,采訪五十位抗美援越老兵,用鏡頭與紙筆搶救性記錄那段即將遠去的烽火歲月。
老兵李志芳向志愿者講述援越往事
訪談人物,口述戰爭往事
暑期,實踐團成員走進蘭翔社區,傾聽老兵口述紅色往事。”我們打的是一場‘隱形戰爭’”,78歲的老黨員陸恩和輕撫紀念章,回憶1968 年秘密出境的場景:鐵軌上蒙著帆布,車廂里熄燈靜默,戰士們只寫一封“如果回不來,就把我忘了”的絕筆。在越南北方,他們白天鉆山洞、夜里修橋鋪路;“很多戰友留在‘世代知恩’烈士墓,他們平均年齡 23 歲。”陸老哽咽道,“今天我能替他們看盛世,就要把故事講給更多人聽。”為期十天的訪談,實踐團成員仿若置身57年前的戰爭前線,看英雄奮戰,感勝利多艱。
實踐團成員和老兵座談
致敬擔當,眾述先鋒模范
脫下軍裝,他們仍是“排頭兵”。蘭翔社區有條“老兵巷”, 樓道長、業委會成員 60% 是援越老兵。“他們每天打掃衛生,一掃就是20年”。居民李阿姨說。社區居民普遍認為,老兵是他們的“老寶貝”,英雄暮年依然沖鋒在前。他們組建“紅色宣講團”為社區居民開展紅色宣講;他們成立“銀發環保隊”打造社區綠樹成蔭;他們發起“戶外理發日”為社區老人免費理發;他們組建“老兵黨支部”人人都是網格員,等等典范,不勝枚舉,他們讓社區更和諧、更文明、更友愛、更具活力和溫情。社區黨委書記薛鳳英說,“他們像釘子,哪里需要就往哪里鉆。”
志愿者記錄老兵故事
寄語青年,砥礪時代使命
“你們的日子亮堂,別忘了點燈的人。”面對鏡頭,年逾八十的李志芳敬起軍禮,“當年我們吃壓縮餅干、喝巖縫水,為的是讓你們吃上炸雞、喝上奶茶。幸福生活不是理所當然,是打出來、干出來的!” 老兵們在青年寄語中寫道“把身體練好,把學習搞好,把祖國建設好,這樣的青年才是最好”“愛國不是名詞,是動詞——要把愛國寫在功課里、灑在田野間、刻在骨子里、烙印永不變。”
老兵陸恩和為退伍復學學生講黨課
宣講事跡,迸發愛國熱情
暑期,實踐團與社區共建“紅色記憶庫”,將 40小時口述史、 80 余張戰地照片、 40 件實物(軍用水壺、紀念章等)系統歸檔,編輯《紅色故事匯》系列文創,先后走進全市12所中小學,以“一堂課、一場展、一部劇”的形式宣講老兵事跡,讓紅色基因生生不息、廣為承傳。
陸恩和為紅色宣講員頒發證書
實踐團成員和老兵們在一起
戰火遠去,精神長存。新時代的青年,將沿著老兵的足跡,把紅色記憶化作奮進動力,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繼續登攀。
(圖片由徐克選授權提供)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