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9月17日電(記者 李薇)人工智能不僅將提升現有產業效率,更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全球經濟的生產模式。國際知名投資人、企業家,暢銷書《逃不開的經濟周期》和《超智能與未來》作者拉斯·特維德在9月12日上午于上海舉行的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見解論壇上作出這一預測。
特維德指出,人工智能的計算能力正呈指數級增長,預計在2023至2028年將提升約10萬倍。他以AlphaGo自我博弈和AlphaFold在蛋白質折疊研究上的突破為例,說明AI已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科學發現和產業應用。他強調,這不是短期波動,而是一場結構性變革,各國政府、金融機構和產業界應為價值創造向AI驅動生產的快速轉移做好準備。
展望未來,特維德預測,到2050年,全球可能擁有約40億臺AI機器,機器人和AI代理可能貢獻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約80%,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并降低成本。他認為,隨著算力、模擬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在未來二十年內有望遠超人類能力。同時,量子計算、核聚變能源、人形機器人和個人人工智能等技術,將深刻改變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顯著提升人類壽命與健康水平。特維德指出,這一進程可能推動形成“超智能文明”,徹底改變世界經濟格局。
論壇以“讓新技術不再‘等風來’:科技金融助力新三角循環”為主題,由每日經濟新聞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聯合主辦。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江,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授張新安等來自學界、業界及金融界的多位嘉賓出席論壇。
與會學者和金融人士普遍認為,金融與科技需要緊密結合,通過股權投資、貸款或項目支持等方式,幫助科研成果順利轉化為市場產品,縮小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死亡谷”。盡管監管、人才和國際環境等方面仍存在挑戰,但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經濟變革已經展開,其速度和影響將取決于金融機構與企業合作的深度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