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后的新疆若羌縣36團戈壁灘,日頭把地表烤得滾燙,中鐵一局羅若鐵路項目部的鐵皮板房泛著刺眼白光。運輸隊板房里,37歲的內(nèi)燃機車司機李作為放下扳手,河南腔的笑聲穿透沙塵:“咱就是塊磚,國家需要往哪兒搬!”工裝上的油污與掌心老繭,藏著他在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咽喉處的堅守。
這片戈壁從不是溫柔地。沙塵暴三天一小鬧、五天一大作,黃灰色沙墻壓來時,天地混沌,能見度不足五米。黃沙鉆進衣領(lǐng)、糊住眼睛,連呼吸都帶著沙粒的粗糲。對李作為而言,這不僅是肉體磨礪,更是對機車"心臟"——濾芯的考驗。頻繁沙塵讓濾芯損耗遠超預期,有時一天換兩次,既增成本又拖進度。看著同事對著廢濾芯發(fā)愁,他暗下決心:"國家把運輸線交咱手上,不能掉鏈子!"
此后,李作為成了機車旁最常見的身影。正午戈壁地表超50攝氏度,他蹲在鐵軌邊,捧著濾芯反復琢磨,汗水滴在濾芯上瞬間蒸發(fā)。他觀察沙塵附著規(guī)律,記錄堵塞速度,吃飯時都捧著圖紙畫。半個月后,"三級清沙法"誕生:軟毛刷輕掃浮沙,風泵對縫隙送風,浸油棉絲擦褶皺。
這中清理方法讓濾芯壽命從一周延至十多天,年省數(shù)十萬元,更保西部運輸動脈暢通。"咱中原人就像這空濾,看著普通,經(jīng)得住國家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的磋磨!"他擦著油污的手,鄉(xiāng)音里透著韌勁。
狂風卷沙時,李作為正趴在機車下查油管。汗珠滾進眼角,后背工裝被汗浸又風干,結(jié)出鹽殼。他鉆出來抹把臉,掏出手機看屏保——倆兒子追跑的照片,嘴角翹起:"大娃六年級,二娃剛上幼兒園,知道爹養(yǎng)“鐵駱駝”,準說爸爸為國家修大路!"
風中夾雜著駱駝刺氣息,遠處稀疏的苗木在風沙里輕輕搖晃。李作為望著鐵軌,想起離家時媳婦的話:“到了那邊好好干,家里有我呢。”思緒順著鐵軌飛回老家,仿佛看到了大娃寫作業(yè),二娃舉著玩具火車喊"爸爸"。
傍晚的戈壁被夕陽鍍上金紅,沙丘的輪廓在余暉里漸漸柔和。李作為挎工具包走向機車,金屬扣件碰撞聲和著風聲,成了這片土地上動人的堅守樂章。沒有豪言壯語,這個中原漢子用千萬句"中",筑起連通東西的發(fā)展動脈。這條承載歷史與未來的鐵路上,無數(shù)像李作為這樣的建設(shè)者,正用雙手續(xù)寫新時代邊塞詩行。(圖片由石炳乾、任曉鳳授權(quán)提供)
以上內(nèi)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nèi)容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不構(gòu)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