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16日電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新疆各項事業發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之富民興疆篇
新華社記者劉兵、關俏俏、郝玉
村村水泥路、戶戶安居房、家門口就業、看病有保障……如今,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初心使命就是為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內的中國人民謀幸福,為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謀復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各項事業發展,貫徹落實富民興疆,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從產業布局、政策制定到資源分配,都緊緊圍繞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日子美起來貫徹實施,推動發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
提質增效 高質量發展勁頭足
“疆電外送”電網一路向東,煤制氣、煤制甲醇、可降解材料等產業鏈逐漸成型……近年來,新疆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托煤炭資源優勢,積極打造國家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重要支點,高質量推進國家現代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建設,2024年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帶動新增就業人數超2萬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立足資源、區位、政策等優勢以及在國家全局中的戰略定位,謀劃推動油氣生產加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綠色礦業及加工、糧食和食品加工等產業加快建設,為保障國家能源、關鍵礦產和糧食安全等作出積極貢獻。
經過十多年發展,棉花和紡織服裝產業已成為新疆重要民生產業和支柱產業。
在和田市產業園區一家大型棉紡織企業車間內,雪白的棉線在祖麗阿亞·圖孫托合提的手指間化作如絲細的紗線。從今年2月應聘到現在,她已成為熟練的紡織女工,月均工資3500元。企業負責人黃浩銘介紹,公司在和田構建起集互聯網平臺運營、高品質服裝加工、織布印染為一體的產業生態,可提供3000多個就業崗位,預計每年帶動地區工業產值30多億元。
以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撐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拉動就業提供了廣闊空間。2024年,新疆就業人數達1391萬人,比2012年增加145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2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7元,增速位居全國前列。
幸福滿滿 發展紅利惠民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圍繞鐵路、公路、航空、水利、電力等“十張網”系統布局,建成一批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重大項目。
2022年6月,全長825公里的和田至若羌鐵路通車,與過去繞行蘭新鐵路相比,當地各族群眾出疆路程縮短1000多公里。“家門口就能坐上火車,以前想都不敢想!”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鄉村民阿依加瑪麗·麥提拖合提說,通鐵路前,一遇沙塵暴,大巴、小車寸步難行,“現在火車穩穩當當穿越風沙,這兩年去烏魯木齊甚至北京、上海走親訪友的鄉親們越來越多了”。
民生無小事,點滴暖人心。為解決養老、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等群眾關切問題,新疆堅持每年將財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截至2024年底,新疆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建成;累計建成農村安居工程273萬戶,累計實施城鎮棚戶區改造179.72萬套、城鎮老舊小區改造6888個;全面完成煤改電(一期、二期)工程163.03萬戶……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3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將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氣環境整治列入十件民生實事,2024年天山北坡城市群優良天數比例達90%,PM2.5和PM10平均濃度分別下降19.7%和14.9%。當地居民從“盼藍”,到如今在社交平臺“曬藍”,良好生態環境使城市更加美麗宜居。
區域協調 著力做活南疆“棋眼”
新疆一盤棋,南疆是“棋眼”。曾經受限于地理環境、經濟基礎等因素限制,南疆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如今,南疆這一“棋眼”正被激活,南北疆發展差距逐漸縮小。
今年7月,隨著總長4197公里的環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全線貫通,至此,電網同鐵路、公路、機場、環塔克拉瑪干綠色阻沙防護帶工程形成的“五環”,為南疆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助力南疆邁上發展“快車道”。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南疆充分發揮向西開放的獨特優勢,高水平對外開放勢頭強勁。2024年,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喀什片區81%的改革試點任務落地見效,新增注冊企業1168家,備案境外投資企業或機構9家,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喀什經濟開發區生產總值突破百億元;喀什綜保區進出口貿易額連續3年保持全疆第一。
通過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新疆促進各類要素在區域內合理流動、高效聚集,對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帶動效應明顯。烏魯木齊城市圈、天山北坡城市群,喀什城市圈、環塔里木盆地城鎮帶加速成型,以城帶鄉,城鄉融合加快發展。2024年,新疆地區生產總值達20534.08億元,同比增長6.1%。
今日之新疆,安定和諧、繁榮發展、開放自信,各族群眾在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引領下,正齊心協力、奮發有為,共享發展成果,共建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