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丹寨縣非遺文化活動周臨近,這片苗鄉大地正涌動著一股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文化熱潮。近日,記者深入丹寨村寨,探訪了非遺足跡,聆聽非遺傳承人與古老手藝的故事,感受非遺技藝在當代的生機與活力。
芒筒蘆笙是丹寨縣苗族群眾溝通交流的重要紐帶,每逢傳統佳節,苗族同胞都會奏響蘆笙樂,跳起蘆笙舞歡慶節日。丹寨縣龍泉鎮排牙村,芒筒蘆笙不僅是樂器,更是苗族文化的靈魂。芒筒蘆笙制作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楊通輝的工作室內,刨花飛舞,笙管林立。楊通輝手持刻刀,正仔細打磨一根蘆竹笙管。“每一寸長度、每一個音孔的位置都關系到音準,差不得分毫。”他說道。
從選竹、烤竹、定音到組裝,十余道工序全靠手工完成。“芒筒蘆笙的音色要渾厚低沉,像山谷回響,這是苗族古歌的底色。”楊通輝輕撫一支近兩米高的芒筒蘆笙,眼中滿是自豪。
面對機器制造的沖擊,楊通輝始終堅信手工的溫度無可替代:“老祖宗的技藝不能丟,但也要讓年輕人覺得有趣。”近年來,芒筒蘆笙樂器逐漸走進了學校、景區以及越來越多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蘆笙手工藝人們也迎來了事業的春天。
“現在訂單很多,都是幾十把幾十把的訂出去,一年下來都在忙著制作,現在一年收入也有三四十萬,我們的蘆笙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希望非遺周能讓更多人聽到我們丹寨蘆笙的聲音。”楊通輝笑著說。
另一邊,在距離丹寨縣城十余公里的甲腳村,竹編花籃遠近聞名。“花籃是我們少數民族地區女性用來裝針線盒的器物,也是以前青年男女用來表達愛意的定情信物。”技藝人潘朝良說道。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非遺周,潘朝良和村里幾位竹編手藝人一道,這幾天正在趕制編織花籃。手指翻飛間,細薄的竹片逐漸成形為精巧的竹籃。“竹編是生活,也是藝術。”潘朝良介紹,丹寨竹編以當地特有的水竹為材,經過破竹、削篾、染色、編織等多重步驟,成品兼具實用與觀賞價值。
“像我一天大概能做一個多一點,專門有老板來村里收購我們的竹籃,一個竹籃市場價80元,一年下來,我也賺了不少。”在甲腳村,像潘朝良這樣以竹編為生的的竹編手藝人有十五位,甲腳村依靠竹編花籃制作,一年產值超過48萬元。
盡管竹編技藝學習周期長、收益慢,潘朝良仍免費帶徒授藝,村里五六名青年已在他的指導下走上職業竹編之路。“非遺周是一個窗口,讓世界看到丹寨竹編的美麗。”他期待道。
丹寨縣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表示,本次非遺周將集中展示蘆笙制作、竹編、蠟染、苗繡等百余項技藝,并通過市集、展演、體驗工坊等形式推動非遺與文旅融合。正如楊通輝的蘆笙與潘朝良的竹編,古老技藝正以堅韌而靈動的姿態扎根苗鄉土壤,叩響時代之門。非遺周不僅是展示的舞臺,更是一場關于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對話——在丹寨的青山綠水間,匠心故事仍在續寫。
(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記者 邱力 吳義環 吳貴川 吳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