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評論員
今年的長江文化藝術季,是站在新起點上,以新作為展現新氣象的一場文化藝術盛宴。
去年深秋,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深情寄語荊楚大地“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明確要求“系統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加強長江文明溯源研究和傳播展示”。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今年全省“新春第一會”,部署重點實施七大戰略、整體提升七個能力。其中,大力實施文化創新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的文化影響力,賦予支點建設以豐富的人文內涵、文化底蘊、文旅支撐。
今年4月召開的湖北文化旅游發展大會,以全球視野重構湖北文旅發展坐標,以文化之韻加注山川之美,以創新之墨暈染大地之景,更大力度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筆耕不輟書寫“人文經濟學”這篇大文章。
“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文經濟學重大課題,深刻揭示了人文與經濟交融互動、融合發展的關系,對于激活文化資源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具有重大意義。萬古奔騰的長江,滋養了錦繡壯美的華夏大地,這條大江孕育的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仍在不斷生發的大氣象、涌現的新活力,為我們持續抒發對母親河的深情禮贊、保護傳承多樣競輝的長江文化筑基蓄能,為我們加強流域同心協作的廣度和深度、以長江文化建設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聚力蓄勢。
以長江的名義揮毫續寫“人文經濟學”,需要持續不斷的守正創新。長江文化藝術季的打開方式在變,比如更豐富的展陳形式、更鮮活的藝術表達、更廣闊的傳播維度。從流域省市共展文明瑰寶,到中外藝術家共譜江河樂章;從傳統技藝的現代表達,到數字技術活化千年文物,今年的長江文化藝術季進一步求新、創新、出新,著力推動文化與旅游、科技、產業的深度融合,讓沉睡的歷史資源“活”起來、靜態的文化符號“走”出去,讓長江文化更加貼近現代生活、煥發新的光彩。
以長江的名義揮毫續寫“人文經濟學”,需要更加廣闊的開放胸襟。長江文明源遠流長,其蘊含的生生不息的韌勁、開放包容的胸襟、勇立潮頭的氣魄,早已熔鑄中華文化基因。透過長江文化藝術季這一窗口,更多的人們將看到沿線各地如何以實際行動助推長江文化多元發展,如何強化“共飲一江水”的情感紐帶,如何凝聚“共謀一盤棋”的發展共識;世界也將再一次從中深入閱讀中國文化的開放姿態與發展邏輯:在互動中感受溫度,在協作中建立信任,在交流中尋找共識,共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百花園。
以長江的名義揮毫續寫“人文經濟學”,需要更加深層的人民情懷。以人為本是人文經濟的核心,體現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互促共進的價值導向。今年的長江文化藝術季堅持“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的宗旨,強化群眾主體性和參與性,豐富多彩的活動安排,匠心獨運,體現了對人民群眾多元需求的精心照應,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興業的特征鮮明。
大國發展實踐表明,文化和經濟好比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車輪,二者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長江文化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復合體,是長江流域文化內涵和文化特征的大合集。唱響長江文化與支點建設的雄渾交響,把深沉的長江文化力量轉化為強勁的高質量發展能量,把多彩的長江文化活力鋪展進人民群眾的生活,我們所投身的光榮而偉大的事業將和新的長江故事一起翻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