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激越的鼓點聲中,一頭威猛的儺獅縱身躍起,口銜祥瑞,在方桌搭起的高臺上輾轉騰挪,時而威武雄壯,時而憨態可掬,人群中爆發出陣陣喝彩,孩子們踮起腳尖,目不轉睛地盯著這神秘而又精彩的表演。在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平鄉地岑村國家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院壩上,縣級非遺項目儺獅表演正在精彩上演。
“這是我們鄉的縣級非遺項目——中平儺獅,過去只有過年才看得到,現在不一樣咯,節日里不時就來村里演,年輕人也跟著學,我心里高興!”七十多歲的代爺爺臉上滿是自豪。
中平鄉歷史悠久,擁有儺獅、花燈等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珍貴的老技藝一度面臨“無人問津”的窘境。如何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成為鄉里重點探索的課題。
非遺進村,老技藝有了新舞臺
“儺獅要舞出神韻,每個動作都承載著祖輩的祈愿。”正在中平鄉中心校教授小朋友儺獅技巧的非遺傳承人伍松松撫摸著威武的獅頭說,中平鄉是秀山儺戲文化的重要保存地,儺獅表演作為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一度面臨傳承困境。近年來,鄉里通過扶持傳承人、組建表演隊伍等措施,讓這一古老藝術重煥生機。
5年級的吳俊宇小朋友說:“我覺得舞儺獅很好玩,老師教了后下午放學我都會練習一下舞步呢。”
“非遺不能只躺在博物館里,更要融入現代生活,特別是回到它生長的鄉土中去。”中平鄉鄉長張勤群介紹,近年來,鄉里大力推動非遺文化進村莊、進校園、進節慶,讓村民不僅是觀眾,更成為參與者和傳承者。
節慶搭臺,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
端午佳節,成為中平鄉展示非遺成果的大舞臺。除了包粽子大賽,投壺、掰手腕、拔河等活動也吸引眾多村民參與。“以前過節就是吃個粽子,現在活動豐富多彩,孩子們都能接觸到傳統文化。”帶著孩子來參加活動的村民楊翠芬說。
鄉新時代文明中心負責人何濤告訴筆者,在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鄉里都會策劃主題非遺活動:“不僅是展示,更重要的是讓老百姓親手體驗。比如端午組織做香囊,中秋做月餅,春節寫春聯、剪窗花。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傳承。”
活態傳承 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姐妹們,線要從這里細細地縫過去,花瓣才能立體……”在八排村村委會活動室,非遺傳承人王琴正在指導十幾位婦女學習苗繡。從最初的簡單模仿到如今獨立創作,學員王大姐進步飛快:“以前覺得苗繡是老古董,現在越學越有意思!自己做的苗繡發夾,娃娃都喜歡得不得了。”
中平鄉現有各級非遺項目2個,組建了花燈隊、儺獅隊等多支村級文化隊伍,今年已開展傳習培訓參與群眾達200余人次。
“我們正探索‘非遺+研學’的發展模式,讓青少年能夠在游玩中學習,在實踐中傳承、親手觸摸到古老技藝的溫度,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重量,同時也促進群眾增收。”副鄉長張莉表示。
夕陽西下,秀山花燈的傳承人彭偉勤帶領著學員們舞動折扇,翩翩起舞,舞步輕移,映照著村民們自信的笑容。古老技藝的生命力,正在這片土地上蓬勃綻放。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