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職業技術學院針對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的人才需求,創新構建了“五維適配·預警調控”人才靶向培養模式。該模式從教學安排、課程內容、教學場景、師資隊伍以及評價機制五個關鍵維度入手,全方位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深度適配,并通過預警調控機制確保適配的精準性與持續性。
在教學安排上,學院創新性地采用柔性學期與工學交替制度,將理論教學安排在企業生產淡季,實踐教學嵌入生產旺季,確保學生能夠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錘煉技能。這種柔性學期與工學交替的模式,實現了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節律的同頻共振,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交替中快速成長。
課程內容方面,學院建立了動態更新機制,依據企業新工藝、行業典型案例及最新技術標準,對課程體系進行模塊化重構,確保教學內容始終與技術發展同步,實現課程內容適配技術迭代,為學生提供最前沿的知識。
在教學場景構建上,學院與能化企業深度合作,建設了虛實一體的實訓基地,包括煤化工三維仿真系統、礦井仿真實訓基地等,為學生提供接近真實的工作環境。這種教學場景與企業真實環境的精準適配,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工作崗位,有效提升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
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學院構建了校企師資雙向流動機制,邀請企業技術骨干和行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同時鼓勵學院教師深入企業實踐鍛煉,提升工程實踐能力,確保師資能力與工程實踐緊密適配。
評價機制上,學院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全面改革評價機制,建立以產出為導向的質量評價體系,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綜合素質。這種評價標準與崗位要求的精準適配,讓學生明確知道自己所學知識和技能在實際工作中的價值和應用方向,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
為確保適配的精準性和持續性,學院還建立了預警調控機制,通過數據監測體系、風險預警指標和動態調控策略,及時發現并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配問題,確保人才培養始終與產業需求保持高度一致。
榆林職業技術學院的這一創新模式,為能源化工行業輸送了大量高質量專業人才,有力推動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未來,學院將繼續深化該模式,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加堅強的人才支撐。(圖片由楊浩、宋娟授權提供)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