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走進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張林鎮林麻油歪嘴芝麻基地,連片的芝麻稈在陽光下舒展,飽滿的芝麻莢在風中輕輕搖曳。這片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的生態種植區,憑借丹江水系滋養和特有的沙壤土,孕育出一種形態獨特、籽粒飽滿的芝麻——其蒴果成熟時頂端自然歪斜,被稱為“歪嘴芝麻”,成為鎮平縣特產張林麻油的獨家原料。
據悉,張林麻油歷史悠久,興于明代,盛于清朝,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傳承。據地方志記載,鼎盛時期張林鎮“三里長街,四十八井,七十二油坊”,每逢榨油時節,香飄十里,沁人心脾。2024年4月,張林“林麻油”制作技藝成功入選鎮平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制作工坊被正式評定為非遺工坊,這一古老技藝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走進非遺工坊,濃郁的芝麻香油味撲鼻而來,炒芝麻的滋滋聲、石磨研磨的沙沙聲此起彼伏。鎮平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張林“林麻油”制作技藝傳承人張道山正按照傳統工藝,將曬干的歪嘴芝麻篩選、清洗、炒制,再用石磨細細研磨成醬,經過兌水、攪拌、沉淀等多道工序,琥珀色的麻油緩緩滲出。工坊在完整保留“石磨碾漿”“水代取油”傳統技藝的同時,引入現代設備提升工藝水平,使油品保持“橙黃微紅、透明油潤、亞麻酸含量高”的優良特質。
“去年銷量20萬斤左右,遠銷山東、新疆、陜西、安徽等地。”張道山說,“我們始終堅持‘以信譽求發展、以質量求生存’,讓大家吃上放心正宗的張林麻油。”
據鎮平縣張林鎮鎮長侯子豹介紹,張林鎮將非遺保護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通過打造非遺工坊、適應市場需求,實現了產業發展、文化傳承和群眾增收的多重效益。
近年來,張林鎮以“非遺+”為發展路徑,通過建立非遺工坊、開展技藝培訓、組織非遺展演、拓展電商銷售等方式,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消費市場接軌,不僅激活了非遺生命力,也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力。張林麻油已從地方特產逐步走向全國市場,成為一張融合歷史記憶與現代活力的文化名片。(圖/洪濤 王慶 渠金海)
9月9日,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張林鎮林麻油歪嘴芝麻基地,長勢旺盛的芝麻王慶攝
9月9日,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張林“林麻油”制作技藝傳承人張道山正按照傳統工藝制作麻油王慶攝
9月9日,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張林鎮,傳統釉子缸沉淀麻油王慶攝
9月9日,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張林鎮林麻油王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