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一群孩子圍成圈,紅河縣鈺尼文化藝術傳承中心校長、95后姑娘楊鈺尼正帶著他們練習樂作舞。
“老師,為什么跳這個舞要圍成圓圈呀?”一個扎著羊角辮的小姑娘舉手問。
楊鈺尼笑著摸摸女孩的頭:“這是樂作舞的‘踩蕎’步,是阿公阿婆們模仿踩在蕎麥上的感覺。大家圍成圓圈,就像梯田里的水,從山上流到山腳,不曾中斷。”
孩子們跟隨楊鈺尼的口號晃動胳膊。楊鈺尼看著這個場景,仿佛與20多年前的畫面重疊——在哈尼農家的火塘邊,楊鈺尼也是這樣跟著母親學習哈尼族的舞蹈與音樂。
在楊鈺尼的童年記憶里,紅河縣沒什么像樣的舞蹈和聲樂教室。母親是一名民族民間舞教師,她把課堂“搬”到球場、菜地,甚至自家的小露臺。那些春耕時節的儀式、秋收時打谷子的歡歌,還有鄉親們圍著火塘跳樂作舞的場景,深深印在楊鈺尼的腦海。
2013年,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哈尼族獨特而豐富的農耕文化,連同音樂、舞蹈等諸多藝術表現形式,漸漸為世人所了解。
2015年,還在上大一的楊鈺尼創辦了一家文化藝術傳承中心,開展樂作舞、多聲部民歌、哈尼兒歌、器樂等教學。大學期間,她跑了很多村寨,拜訪非遺傳承人,還帶著學生把哈尼舞跳到了北京、香港。
畢業后,楊鈺尼選擇回到家鄉。如今的傳承中心,墻上貼滿了孩子們的獎狀。每次楊鈺尼帶著學生回鄉采風,村寨里的老人總會拉著她的手說:“看到你們回來,我們就放心了。”還有一名非遺傳承人顫巍巍地把染好的彩蛋塞給她。“那是節慶才有的禮遇,他們把希望放進我手里了。”楊鈺尼說。
“傳統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得融入生活。”在楊鈺尼的課堂上,樂作舞的“踩蕎”步能跳出街舞的卡點,四季生產調的吟唱可以混入電子樂的節奏。有次在村寨表演新編的《捉泥鰍》,老人們起初嘀咕“變味了”,可看著孩子們跟著旋律歡快地蹦跳,最終也忍不住加入了隊伍。
楊鈺尼參與的云南民族街舞團像個“文化實驗室”:傳統文化與流行元素交織,100多位成員來自不同民族、不同行業。他們把哈尼族捉泥鰍舞的歡樂、彝族煙盒舞的靈巧、佤族甩發舞的狂野,結合進又潮又颯的新編舞里。2024年云南春晚,他們的演出把民族舞與現代舞結合,贏得了觀眾的掌聲。“非遺也可以很青春。”楊鈺尼說。
10年來,楊鈺尼已經培養出3000多名學員,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大山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古老的哈尼梯田上,楊鈺尼帶領孩子們唱著跳著,那些火塘邊的歌謠、田埂上的舞步,順著孩子們的腳尖,流向更遠的時光,“就像梯田里流動的水,永遠鮮活,生生不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1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