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市場監管局聯合多部門發布《四川省民營企業合規建設指引》,江蘇省也同步更新《江蘇省民營企業合規建設指引(2023版)》。兩份地方指引的出臺引發行業關注——它們的核心框架均直接援引自2022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小企業合規管理體系有效性評價》。這部由法律界專家團隊主導制定的團體標準,正以"合規標尺"的姿態,重塑著中小企業合規管理的行業生態。
時間回溯至2021年,彼時中小企業合規管理領域存在顯著的制度空白。一方面,中小企業普遍面臨"合規管理不知道從哪下手"的困境:內部制度零散、評價標準缺失、外部指導缺位;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在推動企業合規時,也缺乏可量化的評估工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小企業合規管理體系有效性評價》的制定被提上日程。作為核心起草人之一,張靜帶領團隊深入調研百余家中小企業,梳理金融、制造、商貿等多個行業的典型合規痛點,最終構建起涵蓋"評價方法、評價流程、評價指標"三大維度的完整體系。
這部標準的突破性首先體現在"可操作性"上。不同于以往原則性指導文件,它將合規管理細化為"制度建設""運行機制""文化培育"等7大一級指標、28項二級指標,每項指標均設置具體評分標準。例如在"合規風險識別"環節,標準明確要求企業需建立"風險數據庫",并按"發生概率-影響程度"進行四象限分級;在"合規培訓"方面,不僅規定年度培訓時長,更要求建立"培訓效果評估機制"。這種"量化+場景化"的設計,讓中小企業首次擁有了"按圖索驥"的合規操作手冊。
截至2025年6月,除川蘇兩省外,浙江、廣東等地也在醞釀基于該標準的地方指引;在企業端,已有超3000家中小企業參照標準完善合規體系,某制造企業通過對標整改后,合規風險事件同比減少67%,融資成本下降2.3個百分點。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地方指引的出臺,這套"合規方法論"正通過政策傳導與企業實踐的雙向互動,逐步從制度文本轉化為可執行的管理邏輯——地方指引結合區域產業特點細化標準條款,為企業提供"本土化"操作指南;中小企業則將標準要求嵌入內部制度,從風險識別到流程優化,從培訓考核到文化培育,構建起覆蓋全經營環節的合規管理網絡。這套"護航指南"不僅助力企業降低違規風險,更通過規范經營提升了市場競爭力與融資可得性,切實成為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底層支撐。
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合規要求日益嚴格的當下,這部誕生于行業痛點中的標準,正以"看得見的實效"證明:好的制度設計,不僅能解決當下問題,更能為未來發展鋪就軌道。而它的故事,或許才剛剛開始。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