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防災減災科普工作,賦能“氣象+”在科普中的應用,積極響應“第十七屆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愿者中國行”活動。2025年7月,東北電力大學建筑工程學院聯合吉林市氣象局、國網吉林供電公司,組織開展了“無懼風雨 電亮萬家”氣象防災減災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通過“氣象+電力”專業志愿服務模式,為吉林市多地居民提供防災知識普及和電力安全保障,取得顯著成效。
2025年7月,“無懼風雨 電亮萬家”志愿服務團深入吉林市多地開展活動。在昌邑區兩家子鄉,志愿服務團成員通過PPT講解、案例分享、知識問答,向村民普及暴雨、臺風等災害防范要點,發放宣傳資料,解答用電疑問,讓防災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
圖為志愿服務團在兩家子鄉會議室宣講現場
夏季暴雨、雷電、大風等氣象災害多發,易導致輸電線路出現絕緣子閃絡、導線弧垂變化等風險,直接影響村民用電安全與農業灌溉供電穩定性。針對農村電網運維問題,實踐團與國網吉林供電公司組建聯合行動組,開展“凌云巡線御災害”行動,工作人員操控無人機對220kV江城甲乙線巡檢,日常排查金具銹蝕、樹障、導線弧垂、桿塔基礎等多處風險點,確保電網供電安全。此次聯合巡線行動,既借助專業技術力量筑牢了夏季農村電力安全屏障,也讓志愿服務團成員在真實場景中深化了對氣象災害與電力系統關聯性的理解,為后續服務基層積累了寶貴經驗。
圖為志愿服務團進行無人機巡線操作
志愿服務團創新“校園筑基—畢業生輻射—全國聯動”模式,畢業生結合當地實際,用專業知識服務身邊群眾,將《電氣安全排查手冊》轉化為“接地氣”防護指南,逐步形成使該專業畢業生服務全國各地的局面。
此外,團隊成員在吉林市氣象局擔任志愿者,開展“氣象小課堂”。他們結合卡通動畫講解災害成因,通過模擬實驗演示避險方法,借助觀測儀器模型科普預警知識。還帶領孩子們體驗氣象科普館的互動裝置,在沉浸式體驗中傳遞“災害可防、避險有方”的理念。活動以“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的模式,讓防災減災理念逐步融入日常生活。
圖為志愿服務團隊與當地氣象局商議合作共建志愿服務事宜
圖為志愿服務團在吉林市氣象科普館為孩子們進行講解
此次活動的意義和影響深遠,既體現了高校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也為防災減災工作注入了青春動能。從社會層面看,活動精準對接農村及城鎮的防災需求,通過科普宣傳、技術巡檢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公眾對氣象災害致電力受損風險的認知與應對能力,尤其為農村地區筑牢了電力安全防線,保障了農業生產與群眾生活用電穩定,成為地方防災體系的重要補充。從教育層面而言,活動將專業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讓學生在服務中錘煉了專業技能、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實現了“實踐育人”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其探索的“校園筑基—社會輻射—校地聯動”模式具有可復制性,為全國高校開展防災志愿服務提供了實踐樣本,推動“專業防控+社會參與”的防災理念落地生根,為筑牢全國氣象安全防線持續貢獻力量。
圖為志愿服務團工作結束合影紀念
(圖片由孫藝文,馬澤躍授權提供)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