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9月10日電(記者 曹音)記者今日從北京互聯網法院獲悉,法院成立七年來,共受理各類涉互聯網一審民事、行政案件253356件,審結245468件。其中,涉人工智能案件增長較快,糾紛類型也日益復雜化和多元化,主要涉及著作權權屬、侵權,網絡侵權責任,網絡服務合同等案由。據法院副院長趙長新介紹,隨著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涉人工智能案件不再局限于互聯網行業,而是向文娛、金融、廣告營銷等傳統產業領域廣泛滲透,新興與傳統場景復合、技術交叉、利益交織,司法裁判對于市場行為的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同時,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產品和服務快速出新,AI幻覺、算法黑箱等問題的不確定性可能使模型開發者、服務提供者和用戶等市場主體面臨新型、復合性法律風險。司法需有效識別技術運作邏輯與市場行為本質,在裁判中確立與技術發展相適應的責任框架,為市場主體明確創新行為的法律預期,激勵市場主體守正創新。此外,涉人工智能案件司法裁判不僅是對個案技術與法律層面的裁判,更承載著對科技倫理、創新激勵與權益保護進行平衡的價值引導功能,深刻影響著技術發展方向與社會倫理規范的形成。趙長新透露,該院涉人工智能案件審理主要面臨三方面挑戰:一是技術應用復雜導致事實查明難;二是規則適配不足導致法律適用難;三是主體角色多元導致責任認定難。為妥善預防化解涉人工智能糾紛,北京互聯網法院提出四點建議:網絡用戶應提升法律意識與數字素養,明確自身行為邊界,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人工智能技術開發者應嚴格遵守技術倫理規范,確保數據和基礎模型來源合法;人工智能服務提供者應積極完善管理機制,強化主體責任;司法機關應加強人工智能監管協同合作,形成監管合力。近年來,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結了包括全國首例“AI聲音權案”在內的一批涉人工智能典型案例,捍衛個案公平正義的同時,也深刻影響相關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