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北部、賀蘭山東麓,平羅縣正以一場圍繞“品質躍升·匠心傳承”為主題的產業質量提升行動,悄然書寫著鄉村振興與工業轉型深度融合的新篇章。這里不僅是寧夏重要的糧食和中藥材產地,也正成為精細化工、農產品加工等多元產業協同發展的高地。
一望無際的菟絲子田在微風中泛起綠浪,這正是寧夏仁源藥業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公司負責人馬建軍是一位“85后”,法學出身卻扎根農業,帶領企業走出一條“政府+企業+藥廠+基地+農戶”的一體化發展模式。
“我們不只是種藥材,更是種一種標準、一種信任。我們要讓每一味藥材都自帶‘身份證’。”
車間內,工人們正對采收后的中藥材進行清洗、烘干、整理,部分產品還通過預包裝直接供應給同仁堂、江中集團等知名藥企。
同樣扎根平羅的寧夏雙璽糧油有限公司,則把“匠心”用在了一滴油上。公司主打胡麻油、菜籽油等傳統油品,品牌“胡留香”“夏味園”已走出寧夏,銷往西北多個省份。 2024年,公司投入1000萬元引進全自動灌裝生產線、機械臂和碼垛機,實現了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升級。
“機器只是工具,好油的核心還是原料和工藝。” 雙璽糧油堅持采用優質胡麻籽,通過多道精煉和過濾工藝,保證油品清澈透亮、香味純正。“我們不做噱頭,不搞短平快,就是要踏實做好一瓶油。”企業負責人說。
走進寧夏格瑞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的生產廠區,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實時更新的數據看板,展現出現代工業的“品質躍升”。 公司現有7條產品生產線,全部實現信息化、數字化管理。
“我們從原料投料到成品包裝,基本實現了無人化操作。”企業負責人介紹。這不僅提高了效率,更大幅降低了安全與環境風險。”格瑞化工的“品質躍升”之路,靠的是持續不斷的技術投入與管理創新。公司已擁有28項專利,并與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而在環保方面,企業通過工藝優化與廢氣處理系統升級,實現了排放量的大幅削減。以前化工企業總被人貼上‘污染大戶’的標簽,但現在通過技術和管理,真正做到了綠色生產。
平羅縣的農產品與化工產業看似不相及,卻在“質量”這一主題下找到了共鳴。 縣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無論是農業還是工業,品質都是生命線。我們通過政策引導、標準制定、平臺搭建,推動兩類產業在環保、技術、管理等方面互相借鑒、協同發展。”
格瑞化工的綠色工廠經驗正被推廣至其他制造企業;仁源藥業的種植標準也在帶動更多農產品企業提升質量意識;而雙璽糧油的訂單農業模式,也逐漸被化工原料種植基地所借鑒。 “品質躍升靠的是技術與管理,匠心傳承靠的是文化與堅持,”平羅縣農業農村局一位干部總結道,“這兩條路,我們都在走。”
在平羅,我們看到中藥田里搖曳著農戶的希望,糧油車間里飄散著歲月的醇香,化工廠里閃爍著智能屏幕的藍光。平羅以品質躍升致敬這個時代,以匠心傳承連接這片土地。這不僅是一個縣的產業實踐,更是一種值得被看見的中國鄉村發展樣本。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攝影 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