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如何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是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命題。濟源市五龍口鎮以31個行政村為基礎,精心編織了一張覆蓋277個農村網格、17個專屬網格的基層治理“一張網”,正以其高效、精準、溫情的服務,生動詮釋著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內涵,讓治理效能在一件件民生小事中持續釋放。
高效響應,筑牢安全防線
網格雖小,責任重大。五龍口鎮的網格體系以其快速的反應能力和高效的處置效率,成為了守護百姓安寧的“前哨站”。高達97.66%的事件處置率,背后是網格員們聞令而動、未訴先辦的擔當。
西逯寨村第一網格員在暴雨突至時,第一時間組織群眾清理河道,排除內澇險情;尚莊前村第十二網格員面對大風刮倒的樹枝,迅速剪切清理,保障了行人車輛的通行安全;古楊樹莊村第一網格員發現因高速施工導致道路通行受阻,立即設置警示標志,引導車輛減速慢行,預防了潛在事故;北官莊村第五網格員發現污水井蓋破損,立即協調專業人員更換,消除了“腳下隱患”。這些看似微小的即時處置,恰恰體現了網格化治理“發現在早、處置在小”的獨特優勢,將風險化解于萌芽狀態。
精準調解,促進鄰里和諧
基層治理,不僅在于處理事,更在于化解“人”的糾紛。五龍口網格體系將調解觸角延伸至最末端,實現了33起糾紛100%圓滿處置的目標,成為了化解矛盾的“減壓閥”。
裴村村第十一網格內,因施工方操作不當壓毀村民路面引發了糾紛。網格員及時上報并介入,搭建溝通平臺,經多方耐心協調,最終促使施工方與村民張安才達成一致,以支付恢復費用的方式和平解決了矛盾。這一案例充分證明了網格作為基層“瞭望哨”和“調解員”的作用,能夠第一時間捕捉矛盾苗頭,運用情理法相結合的方式就地化解,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矛盾不上交”,有效維護了社區的和諧穩定。
體系賦能,提升治理效能
五龍口鎮網格化治理的成效,源于一套成熟的運行機制。清晰的網格劃分確保了責任到人、管理到戶;高效的信息流轉平臺保證了事件從發現、上報到處置、反饋的閉環管理;專兼結合的網格員隊伍成為了服務群眾的“貼心人”和“多面手”。
這張無形的網,串聯起鎮村管理的各個環節,將過去被動應對問題的管理模式,轉變為主動發現、精準解決的服務模式。它不僅是信息傳遞的通道,更是民心凝聚的紐帶,極大地提升了基層治理的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一步,五龍口鎮將繼續深化網格化服務管理機制,不斷拓展服務內涵,讓這張“網”兜住更多民生瑣事,解決更多百姓難題,以更扎實的基層治理實踐,為鄉村振興和區域高質量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