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西南的新野大地上,活躍著一群特殊的身影:他們滿頭華發卻精神矍鑠,離開崗位仍心系民生,用歲月沉淀的智慧與熱忱,在基層治理、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的戰場上續寫著“老有所為”的精彩篇章。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老干部局以“豫老有為”映初心、“宛美銀發”展風采活動為抓手,構建起一套獨具特色的老干部志愿服務體系,尤其注重發揮老黨員、老專家、老教師、老戰士、老模范“五老”群體的優勢,讓銀發力量成為推動縣域發展的重要生力軍。
建強體系:讓銀齡力量聚沙成塔
“做好老干部工作,既要懷敬老之心,更要搭干事之臺。”新野縣老干部局負責人的這句話,道出了工作的出發點。在機構改革的大背景下,該縣率先構建起“縣級志愿服務總隊+各單位小分隊”的聯動格局,由組織部門牽頭,聯合民政、文旅等多部門組建縣級總隊,20余支單位小分隊中,“五老”群體占比超70%,他們因地制宜開展活動,形成上下貫通的組織網絡。
退休干部蘆勝軍的故事,正是體系化運作的生動注腳。作為農業戰線老專家代表,這位有著30年農技經驗的“土秀才”,在農業農村局的支持下牽頭成立大河蔬菜合作社,帶著14支專業志愿服務隊的農業骨干(其中80%為退休農技人員),在田間地頭開設“流動課堂”。如今,這個擁有5000畝基地的合作社,已帶動616戶農戶年均增收1500元,從省級示范社成長為國家級示范社,大棚里的綠色蔬菜成了鄉親們的“致富菜”。
為讓志愿服務常態長效,該縣建立起聯席會議制度,每月組織老干部代表座談交流,“五老”代表占比達85%。教體系統以“黨建帶關建”為引領,老教師們組成“紅色宣講團”,常態化開展“紅色故事我來講”活動,走進校園用親身經歷為青少年播撒紅色種子。這種“制度+活動”的模式,讓零散的銀發力量擰成了一股繩。
深耕基層:讓歲月智慧發光發熱
“五老”群體最懂基層、最貼民心,他們用一輩子積累的經驗智慧,成為基層治理的“減壓閥”、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老于,這起糾紛就靠您了。”在新野縣醫療糾紛調解工作室,退休干部于進紅總能聽到這樣的托付。這位審計局退休的老模范,帶著4名退休同志(含2名老黨員、1名老戰士)組成調解團隊,去年一年就化解醫療糾紛150余起,調成率近95%。在縣婦幼保健院產婦死亡糾紛中,他們創新“背對背調解法”,老黨員張富海用30年基層工作經驗講政策,老戰士趙玉亭以戰場歷練出的公信力穩情緒,最終促成雙方和解,實現了“還醫院寧靜、還醫患公正”的良好效果。
這樣的故事在新野俯拾皆是。交通調解委員會的退休交警李存堂(老模范),帶著團隊成功調解事故304起,涉案金額超千萬元,實現信訪“零投訴”;公安局退休干部田富朝(老黨員)駐守漢城街道矛盾調解中心,用38年公安工作經驗化解鄰里糾紛,被群眾稱為“社區老娘舅”。老干部局通過分類引導,讓懂法律的老黨員“坐診”調解室,擅技術的老專家扎根田間,會教育的老教師走進校園,讓“五老”特長與民生需求精準對接。
在鄉村振興的戰場上,“五老”力量同樣耀眼。沙堰鎮五老人員組成的志愿服務隊,不僅建起教育獎勵基金,四年資助近百名大學生,還邀請心理專家為考生做輔導。陳慶華是位退休老教師,他帶著3名老黨員逐戶走訪貧困生家庭,記錄下200多頁的“助學檔案”;焦店村退休干部(老模范)發起的基金協會,帶動鄉賢捐款助學,2024年就資助32名新生,那句“學成不忘報家鄉”的囑托,成了學子們的座右銘。上港鄉老黨員組成的“產業服務隊”,手把手教農戶種植洋蔥,讓1000多畝洋蔥畝均增收3000元,鄉親們說:“老黨員的話,我們信!跟著干,準沒錯!”
文化傳承: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五老”是歷史的見證者、文化的傳承人,他們用行動守護紅色記憶,留住鄉愁根脈。
“東方紅,太陽升……”在淯水河畔,李亞明、馬群栓帶領的合唱隊歌聲嘹亮。這支由老戰士、老黨員組成的志愿服務隊,帶著《長征》《紅梅贊》等紅色歌曲走進校園社區,用旋律傳承紅色記憶。78歲的老戰士周文斌,每次演出都穿起舊軍裝,唱起《打靶歸來》時總會哽咽:“這首歌里有我的青春,更有不能忘的初心。”老干部局整合279個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這些文化活動提供場地支持,讓紅色歌聲響徹城鄉。
更令人動容的是,馬景新、孟憲梅等8位退休老同志,退休不褪色,始終以筆墨為犁,在文字田疇里深耕不輟。2025年他們在省級以上媒體筆耕收獲30余篇作品,僅《老人春秋》雜志就刊發8篇。這些文字里,藏著的不僅是歲月沉淀的智慧,更是對熱愛的執著、對生活的赤誠。他們用筆力詮釋著“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品格,這份不因歲月流逝而消減的熱忱,格外動人。2025年3月,有16位退休老干部(含8名老黨員、5名老教師)采編《新野鄉村故事》的壯舉。老同志馬景新為寫好《望夫石》傳說,先后3次到新野沙堰的村莊走訪,整理出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老黨員王云強騎電車走遍全縣13個鄉鎮,收集非遺猴藝、黃酒釀造等傳統技藝資料。兩個多月里,他們頂著酷暑下鄉采風,最終完成多篇文稿,從非遺技藝到民俗風情,從移風易俗到企業家故事,用筆墨留住了鄉愁記憶。
在關心下一代工作中,“五老”化身成長引路人。公安局退休干部馬漢慶(老黨員)擔任網吧監督隊隊長,既引導青少年用好網絡,又筑牢網絡安全防線;東北師大畢業的李忠義(老教師)開辦心理工作室,38場家庭教育報告會惠及2萬余人,還幫助施庵鎮特困家庭的孩子重返校園。縣關工委組織的五老報告團,老戰士講戰斗故事,老模范談奮斗經歷,2025年已開展黨史宣講16場,1.4萬名師生在紅色故事中汲取力量。王集鎮老黨員宣講團,用“土話”講黨史,把“大道理”變成“家常話”,讓村民們聽得進、記得牢,去年以來已開展宣講42場,聽眾超萬人次。
貼心保障:讓銀發志愿服務暖心續航
“要讓老干部安心奉獻,就得解決后顧之憂。”新野縣的這句承諾,在“五老”群體身上體現得尤為真切。該縣制定《老干部志愿服務工作管理辦法》,明確服務標準與安全規范,特別針對“五老”群體設立健康保障機制——每次大型活動前安排免費體檢,為70歲以上“五老”志愿者配備應急藥品包,組織、民政、財政等部門聯動解決隊伍建設難題,讓志愿服務有章可循。
資源支持上更是不遺余力。老年大學開設“五老”志愿服務技能培訓班,從政策理論到應急救護,全方位提升服務能力;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免費提供活動場地,專門為老戰士設置“紅色講堂”,為老教師配備教學器材,讓“五老”活動有陣地、服務有平臺。每年重陽節,老干部大學藝術團都會赴養老中心慰問演出,老戰士與養老院的老兵合唱《我是一個兵》,老教師為老人讀報解悶,《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合唱聲里,是敬老與奉獻的雙向奔赴。
激勵關懷同樣暖心。新野公眾號定期推送“五老”志愿者事跡,老模范于進紅、老專家蘆勝軍等12人的故事被省市媒體報道;春節前夕,老干部局組織走訪慰問,為困難“五老”送去溫暖;“紅心向黨、宛美銀發”評選中,于建浩等老干部的事跡廣為流傳,他帶領的公安局老干部黨支部還獲評“省級示范離退休干部黨支部”。王集鎮為“五老”志愿者制作“服務積分卡”,積分可兌換體檢套餐、文化用品,讓奉獻有回報、付出有尊嚴。
如今的新野,從調解室里老黨員的耐心勸導到田間地頭老專家的技術指導,從校園里老教師的紅色宣講到書桌前老模范的故事采編,從廣場上老戰士的嘹亮歌聲到鄉村里“五老”共同的助學行動,老干部志愿服務已融入城鄉肌理。正如一位退休老教師所說:“只要群眾需要,我們就繼續發光發熱。”在新野縣老干部局的引領下,這群“不老松”正以最美的姿態,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銀發動能”。(圖/梁浩杰 朱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