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江蘇省江陰市忠義老街煥新開街。當晚,江陰市錫劇評彈藝術傳承中心奉上了一場沒有固定舞臺的快閃演出。錫劇《前園會》經典片段在老街的涼亭里響起,越劇《十八相送》又在臨近的拐角處上演,演員穿梭在巷弄間,好不熱鬧。
“一條忠義街,半部江陰史。”走在老街上,江陰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程政向記者介紹,作為江陰城內最古老的街區之一,忠義老街已經走過了1100多年的風雨歷程。去年,忠義街改造提升項目啟動,修繕原有建筑、新建仿古建筑,在保持街巷肌理的同時,增加旅游觀光、民俗娛樂等新業態。如今,245米的忠義街主街成了江陰的文化新地標。
江陰人愛聽戲,豐富多樣的戲曲演出是忠義老街的一大特色。“改造后的老街保留了諸多亭臺樓閣,新建了大戲臺,未來將在周末、節假日等時間不定期推出沉浸式錫劇實景演出;推動評彈藝術進入茶館等場所,實現駐場常態化表演。”江陰市錫劇評彈藝術傳承中心辦公室主任嚴新認為,將傳統戲曲引入歷史文化街區,一方面能夠讓戲曲走出劇院,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另一方面,通過與觀眾的零距離互動,幫助“新生代”錫劇、評彈演員積累演出經驗。
將非遺文化融入整條街,填補了江陰此前非遺進景區沉浸式消費場景的空白。老街上的江陰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堪稱一座非遺“大觀園”,馬蹄酥、黑杜酒等100多種項目在館內集中展示、體驗、售賣。
非遺館活化利用了一座四進江南古宅,打造了四大區域。這里不僅能觀賞非遺,還能親手體驗,把非遺“帶回家”。體驗區內,只見江陰市級非遺項目纏花藝術市級傳承人張婷正在指導小游客體驗纏花制作技藝,將不同顏色的絲線緊密纏繞于模具上,一片栩栩如生的花瓣就成了型。
“只要有空,我就會走進非遺館開展現場教學和指導體驗。”張婷認為,在熱門景區里開設非遺展覽館不僅提供了展示平臺,更打造了一個看得見、能體驗、可帶走的文化消費場景,有利于非遺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忠義老街開街期間,“南門記憶”老照片展、非遺火壺、火刀展演、南門非遺市集等活動輪番舉行,讓市民游客在文化景區感受非遺的活態魅力。
(本報記者 蘇雁 光明網記者 姬尊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