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9月4日電(記者 趙磊)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多款新型先進裝備硬核亮相,彰顯強國強軍的磅礴力量。在這片承載五千年文明積淀、歷經百年屈辱而又奮起復興的土地上,總有一群負重拼搏的堅強脊梁,在世人未曾矚目的角落,以心血和智慧熔鑄捍衛和平的利劍。
在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所,動力系統總師劉總帶領的新型發動機研制團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以"十年磨一劍"的堅韌,踐行著鑄劍礪心守長空的誓言,將年華和智慧熔鑄在轟鳴的試驗臺、寂寞的試驗場,不斷攻克新型發動機技術難關,為國之重器鑄就強有力的 "動力心臟"。
許國受命,動力先行勇擔當
《墨子》言:備者,國之重也。一代動力一代飛行器,動力性能直接決定著飛行器能力。作為大國博弈的關鍵裝備,其動力系統研制涉及復雜環境下的極限寬域工作、高性能穩定推進等核心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研發制造能力的關鍵標尺。
"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劉總在研制動員會上的話擲地有聲:"人這一輩子可以干的事情很多,但真正對國家、對民族能夠做出重要貢獻的事并不多,而我們干的這件事必將成為其中一件。"
作為研究世界最前沿技術領域發動機的總體團隊,技術攻關的過程從來不會輕松。新型發動機技術是一種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吸氣式推進技術,涉及多學科、多專業的交叉與綜合,具有極強的創新性和實踐性,是難度極高的國際性科學技術前沿。動力系統是飛行器研制的重中之重,國家急需,重任在肩,失敗不起,擺在劉總團隊面前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和挑戰。
沒有先例、沒有資料、沒有經驗、甚至沒有合適的材料和測試裝備可用,研制工作就在這一群平均年齡不足35歲的年輕團隊中展開了。他們之中,有溫文爾雅、才華橫溢的總師,有風華正茂的青年才俊,更有默默無聞、甘當人梯的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激烈爭論的會議室、忙碌有序的生產現場、連軸奮戰的試驗基地、寒風凌冽的發射場……他們擔當著動力先行的使命與責任。
道阻且長,不破樓蘭終不還
創新需要敢為人先的勇氣,更需要站在歷史積淀上傳承前行。"始于志,勤于學,善于悟,勇于行,寓于群,成于恒。" 我國沖壓發動機技術引領者劉興洲院士的這18個字勉勵過劉總,更激勵著整個團隊。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研制新型發動機,材料和熱防護是一大關鍵,材料性能、制造能力、檢測能力、試驗能力都面臨巨大技術瓶頸。團隊堅持技術問題不過夜、聯試判數不隔天,在材料和結構關鍵技術攻關中打出一輪又一輪的殲滅戰,采用全新流道和新型防護技術的發動機不斷刷新產品研制速度的新紀錄。
工藝不突破,生產就難以實現。團隊與國內參與項目的單位積極溝通、提前布局,為生產制造進行大量工藝儲備。到了生產環節,難題仍是接踵而來:產品構型復雜,不能銑,難以加工;如果用激光焊,則工藝復雜,成本高昂,且焊縫太多容易出問題……那段時間,團隊成員常駐生產現場,和生產團隊一道怎么改、怎么修。
研制團隊在無人區多次開展飛行試驗,試驗后,大家就驅車前往沙漠中心搜尋殘骸,再對著數據和產品殘骸分析飛行情況和優化措施。飛一次、進步一次,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改進,產品飛得越來越好,落點越來越精準,隊員們撿殘骸的"搜索圈"也越來越小了。
在研制團隊數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中,系列關鍵技術逐個攻破、飛行試驗連戰連捷,我國在該領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展。這支團隊只爭朝夕、埋頭苦干,一步一個腳印把這項先進發動機方案從一紙藍圖逐漸變為現實。
鑄劍礪心,牽引領域共發展
作為新型發動機技術研究的領軍實踐者,劉總帶領團隊從基礎理論著手,將數值仿真、地面試驗和飛行試驗三種研究手段緊密結合,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動機一體化設計方法和試驗驗證體系,不斷開拓著我國新型動力技術自主創新發展之路。
發動機研制是多門學科、多種技術綜合運用的成果,要研制出新型動力產品需要團隊通過計算、加工、試驗循環往復不斷修正推進,經過無數次技術攻關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團隊工作量和工作領域無限擴充,小到一顆螺絲釘的材料選擇、大到整機加工,團隊成員都必須把性能研究透徹、把技術用到極致。
站在前輩的肩上,個體智慧匯聚成集體的力量。團隊在技術上窮盡智慧,不斷創新、不斷打破、不斷前進,把新型動力技術做到極致。幾百種方案、數千次試驗,研制團隊緊密圍繞重大研究項目,每一步都踏得堅實有力,于荊棘叢中辟新路,于攻堅時刻聚同心。
得益于國家和上級的全力支持,團隊與上百家優勢單位和機構建立起多層次合作。同高校、科研院所分享國際前沿技術和方法,為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聯合開展關鍵技術和產品聯合研發,共同制定標準,研究成果共享。在關鍵領域,團隊始終有關于基礎理論、燃燒、氣動等方面的基礎研究,促進了我國該發動機技術學科領域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