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秋糧生長關鍵期,走進南陽市宛城區田間地頭,清澈水流順著溝渠流淌,滋潤著連片的秋作物。針對65萬畝秋糧生長的灌溉需求,宛城區統籌施策,通過疏通溝渠、科學調度、黨建引領等舉措,打出灌溉“組合拳”,為秋糧穩產增收筑牢水利根基。
溝渠清淤,暢通“灌溉動脈”
“以前,想澆地得排3天隊?,F在溝渠通了,一天就能澆完地,還省了三成水!”茶庵街道周廟村種糧大戶張懷奇的話,道出了溝渠暢通帶來的實效。作為保障灌溉的關鍵抓手,茶庵街道先后投入近200萬元,組織機械與人力對轄區內溝渠進行全面清淤疏浚,累計疏通干支溝渠54公里,打通堵點58處。同時,開展“四溝四渠”集中整治工作,購置專業設備組建機井維修服務隊,上門解決農戶澆灌難題,構建起“溝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現代農田水系網絡。
在宛城區金華鎮,當地以黨建為引領,將溝渠連通作為基層高效能治理的實踐載體。該鎮相關負責人深入勘察,精準制定“一渠一策”方案,黨員干部駐點指導,施工隊分片攻堅,以機械化作業提升效率。截至目前,已清理排水溝22條、共13740米,疏通干支溝渠59公里,覆蓋全鎮24個行政村,打通堵點62處,同步完成新修管橋、平整道路等配套工程,讓昔日淤堵的溝渠重煥活力,水流速度與灌溉效率顯著提升。
科學調度,下好“抗旱一盤棋”
依托灌區腹地優勢,宛城區建立“渠灌+井灌”雙水源供水系統,通過以渠補源、以井保豐實現水資源合理調配。同時,實施回灌補源,攔蓄灌溉尾水補充河道生態流量,讓水源經斗渠、農渠直達田間,實現科學調度與互補互濟。在此基礎上,宛城區推廣“渠灌+井灌+移動噴灌”結合模式與“小水淺澆”技術,盤活各類水源,實現節水增效。
針對缺乏勞動力的群眾、困難戶和孤寡老人,宛城區組織當地黨員干部成立“抗旱先鋒隊”,開展“一對一”幫扶,確保農田應澆盡澆。目前,宛城區灌區26條骨干渠道引水總量達3740.6萬立方米,投入抗旱設備2.4萬臺套,動用機電井5800眼,玉米、大豆等秋作物長勢良好,豐收態勢明朗。
宛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聚焦農田灌溉和防洪抗旱薄弱環節,深化溝渠連通整治,織密“水網線”,以堅實的水利基礎護航秋糧豐收,讓黨建引領的基層治理效能在田間地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