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14年抗戰中,中國軍民傷亡多少人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殲滅了多少敵人?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哪個殲敵更多?”……
2025年9月2日,在銀川家中,寧夏籍唯一開國將軍、隱蔽戰線老前輩韓練成之子韓兢的一連串發問,讓記者一時語塞——那些血跡斑斑的數字,此刻竟顯得如此沉重而陌生。
“不了解這些數據,就看不清歷史的真相。”韓兢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常說共產黨好,可‘好’在哪里?這些數字就是答案。它們也解釋了,為什么我的父親在關鍵時刻,毅然選擇投身中國共產黨。”
于是,從一組數據出發,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徐徐展開,一位傳奇將領的信仰抉擇躍然眼前。
9月2日,韓兢先生于銀川家中接受記者采訪。
“我父親是職業軍人,做任何判斷都講求精確與事實。”韓兢回憶。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韓練成曾系統分析戰局:當時日本陸軍51個師團中有35個在中國戰場,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與其中14個師團作戰,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包括地方游擊隊在內不足50萬人,卻在淪陷區開辟了15個抗日民主根據地,牽制并抗擊日軍21個師團及62萬偽軍。
當時,皖南事變爆發,蔣介石堅持“一面抗戰、一面剿共”。對比之下,唯有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全民族抗戰旗幟,堅持敵后抗戰,凝聚民心。
“父親由此認定:只有共產黨真正堅持了抗戰救國的方向。”韓兢說,“他一邊潛心研究戰局,一邊秘密籌劃與中共建立聯系。”
1942年5月,在周恩來同志親自介紹下,韓練成正式加入中共情報系統,成為潛伏在蔣介石身邊的“隱形將軍”,從此踏上一條隱秘而艱險的革命之路。
有人不解:在“國軍”任職的韓練成戰功赫赫——曾救援馮玉祥、增援白崇禧,更在1930年中原大戰中救過蔣介石性命,被國民黨內部稱為“賞穿黃馬褂的人”。1942年,他已是國民黨第十六集團軍參謀長,前途無量,為何轉而選擇中國共產黨?
“其實,父親與中國共產黨的緣分,早在1927年就已種下。”韓兢說。
北伐進程中,韓練成在西北軍中被共產黨人劉志丹列為入黨積極分子。然而,“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入黨程序被迫中斷。此后多年,他多次與周恩來、葉劍英、李克農等中共領導人接觸,并曾受周恩來委托,在登陸海南島接受日軍投降的同時保護瓊崖縱隊安全轉移。
“他對共產黨的目標認同。這不是一時沖動,而是一生追尋信仰的結果。”韓兢說。直到1950年,韓練成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戰爭年代,韓練成長年征戰在外,家庭重擔落在妻子汪萍肩上。她不是情報人員,從不過問丈夫的工作,卻始終無條件支持他的選擇。
“母親不懂、不問,但她深信丈夫在做正確的事。”韓兢動情地說,“那種毫無保留的信任,至今讓我動容。”戰火紛飛之時,年幼的韓兢曾隨母親化名潛入香港,再秘密北上解放區,那段經歷雖已模糊,但父母之間那份堅定的信念與默契,成為他一生的溫暖底色。“每一位革命者的背后,都有一個默默付出的家庭。我的母親,就是那個無聲的支柱。”
文物能讓大眾“看見”歷史,觸摸到那段烽火歲月的真實溫度。多年來,韓家將大量珍貴文物、手稿、照片捐贈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固原博物館、寧夏國家安全廳等單位。“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韓兢淡然一笑,“這些文物承載著歷史與文化,本就是社會的公器,理應為公眾所見、所學、所傳。”
他特別提到父親1959年捐贈給軍博的那把日本軍刀——1945年9月下旬,韓練成率第四十六軍渡過瓊州海峽,接受侵華日軍海南警備府司令、海軍中將伍賀啟次郎的投降時,對方呈交的指揮刀。
“有人說這是名刀、古刀,價值連城。但在我眼里,它既是侵略的象征,更是中國人民勝利的見證。”韓兢說,“當孩子們在軍博看到這把刀,他們看到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是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是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我們從不以‘將軍之后’自居。”韓兢坦言,“父親一生是共產黨員,是革命軍人,他做到了完全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種家風,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他的女兒也深受熏陶,將這份精神融入工作與生活。
紀念抗戰勝利,不只是緬懷過去,更是為了啟迪未來。“今天的年輕人,應當理解戰爭的本質,更要懂得和平的來之不易。”近年來,韓兢將大量精力投入父親事跡的講述與精神傳播中。他編劇的隱蔽戰線題材電視劇《大諜無形》,以韓練成、郭汝瑰等老前輩的真實經歷為藍本,已進入籌拍階段。“我想用一種精彩而直觀的方式,讓更多人看見隱蔽戰線的驚心動魄,聽見那些在歷史暗處堅守信仰的無聲吶喊。”
在位于山東濟南的萊蕪戰役紀念館的墻上,鐫刻著韓練成的臨終遺言:“我生前沒有個人打算,死后也沒有放心不下的事情。唯一愿望:祝愿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各族人民團結、幸福。”
“身在今天的中國,您覺得韓練成將軍的愿望成真了嗎?”
韓兢沉思片刻,緩緩說道:“還是那句最簡單、最真摯的話——當今盛世,如您所愿。”
(寧夏日報記者 馬麗 李宏亮 文/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