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9月2日電 “第一次嘗到中國的獼猴桃就被征服了,現在它成了我們全家的最愛?!痹跒跗潉e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超市里,艾古麗·薩迪科娃正在購買來自中國陜西的獼猴桃。這已成為中國與上合組織國家農業合作日益緊密的生動寫照。
味蕾,往往是民心相通最直接的橋梁。2024年,僅陜西省就向包括上合組織國家在內的地區出口水果3萬噸。中國優質水果以穩定供應贏得信任,而來自中亞的蜂蜜、堅果等特色農產品,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市場的貨架上。
從黃土高原的果園到中亞的棉田,從節水灌溉技術到種業創新突破,在這條跨越國界的“綠色”合作之路上,種子正萌芽,希望正生長。
農業作為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領域,自2019年上合組織農業基地落戶陜西楊凌以來,已構建起覆蓋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的全維度合作體系。數據顯示,六年間該基地與其他成員國共建4個聯合實驗室、20個實訓基地,累計派出73批次專家團隊,開展13大類115個優良品種的品比試驗,推動多項創新技術實現跨國轉化應用。
中國與其他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合作,不僅聚焦技術層面的交流共享,更延伸至經貿領域的深度互動。2025年楊凌示范區的“出口日程表”彰顯了合作熱度;2024年,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貿易額約5124億美元,同比增長2.7%,其中中國自成員國進口農產品136.6億美元。這種雙向合作模式催生了驚人的增長動能,凸顯了合作的強勁活力與互補性。
技術交流的落地,正悄然改變著其他上合組織成員國民眾的生產生活。在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郊區的棉田里,中國研發的智能灌溉系統使5公頃節水滴灌示范田實現棉花單產200%以上增長的同時節水50%。如今這項技術已在中亞國家推廣200萬公頃,預計每年為烏茲別克斯坦節省農業用水80至100億立方米。
與此同時,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阿托克地區,來自中國的花椰菜種子已廣泛種植,占當地年種植量的70%以上。這些由天津科研團隊培育的品種,不僅突破了當地產業瓶頸,更使許多貧困小農戶的收成實現近乎翻倍增長。據悉,該類種子已在上合組織國家累計推廣超過100萬畝,成為“小而美”農業合作的典范。
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中國在分享技術與管理經驗的同時,也在更復雜多元的環境中驗證和優化自身技術體系,推動進一步創新。正如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絲路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耀明所言:“生態系統無國界,保護地球是人類共同的責任?!?/p>
2025年是“上海合作組織可持續發展年”,實現減貧與發展是上合組織成員國的共同訴求,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農業合作正以科技為橋、以貿易為路,邁向更加深入與可持續的未來。
(編譯:馬芮 審校:齊磊 韓鶴 吳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