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游走中國”是《中國日報》2025年推出的立足文旅融合的融媒體重點專欄,將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非遺瑰寶有機結合,用文化視角解讀具有國際傳播屬性的地標IP,串聯起具有國風范的主題游徑,挖掘呈現各地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推出主題旅游線路報道。8月28日,本期“游走中國”欄目走進湖南,探尋張家界、湘西、懷化三地的奇山秀水人文秘境。
《中國日報》8月28日第15版?截圖。
湖南省湘西州鳳凰古城,沱江蜿蜒而過,兩岸傳統木樓與民居依水而立。數億年前,這里曾是一片廣闊的海洋,沿海地區河流奔騰不息,從陸地帶來大量富含石英的沉積物,經年累月不斷堆積。海底則沉積了豐富的碳酸鹽物質,與泥沙混合。
經過億萬年的地殼運動,昔日海洋變成陸地,在湖南西部孕育出無與倫比的自然美景。沅水和澧水兩條主要河流穿越其間,西北部是武陵山脈,東南部是雪峰山脈。
湖南湘西鳳凰古城。
如今,被大家稱為湘西的這片地區,主要包括張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懷化,并不僅僅指湘西州。
在這片空靈奇幻的土地上,婉約的河流流淌著詩意,奇特而壯觀的巖石景觀宛若外星之境,為這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多民族地區增添了神秘色彩。
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被楚王流放到沅水流域,他溯流而上,途徑溆水與沅水交匯的溆浦,到達懷化。
他在溆浦看到巍峨的群山和奔騰的溆水,不禁感嘆:“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在懷化,他寫下了《離騷》《天問》《涉江》《山鬼》等名篇,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傳統,懷化也因此被譽為中國詩歌的源頭。
湖南懷化,身著盛裝的瑤族姑娘。
千百年來,湘西遠離中原,始終是一個兼容并蓄、各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區。
如今,湘西地區總人口超過820萬,少數民族人口占64%以上。其中,張家界有著顯著的土家族文化特色,湘西州以苗族、土家族為特色,懷化則擁有豐富的侗族文化。
永順縣的老司城遺址見證了土家族在湘西權力的鼎盛時期。自13世紀以來,老司城一直是土司制度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現已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游客可以在此體驗土家族文化。
盡管各民族之間存在差異,但他們和諧共處,在節慶和日常生活中共同慶祝并傳承各自的文化。
鄉鎮趕集時,婦女們穿著美麗的民族服裝,佩戴精致的飾品,用方言與商販討價還價。
過去,湘西人生活在偏遠閉塞的地區,以堅忍不拔和吃苦耐勞而聞名。然而,他們也一度因為民風彪悍而出名。這一印象在20世紀20年代現代著名作家沈從文出現后開始改變。
沈從文出生并成長于湘西鳳凰縣,他的散文和小說以自己在湘西的生活和旅行為靈感,將湘西人描繪成外表質樸剛毅,內心真誠、善良、堅韌,重義輕利的形象。
湘西不僅包容、多元、充滿詩意,還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
東晉著名詩人、散文家陶淵明在一篇散文中寫道,武陵的一位漁人偶然發現了一個世外桃源。后來,武陵源常常作為理想之地的象征出現在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王維的作品中。
當地民族在祭祀和葬禮中的傳統習俗進一步加深了這片土地的神秘感。
張家界武陵源景區。
1988年,武陵源列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在這里,峰林拔地而起,巍峨聳立;有云海時,茂密的植被覆蓋著巨大的巖石,仿佛漂浮在空中。這便是詹姆斯·卡梅隆2009年的大片《阿凡達》中“哈利路亞山”的靈感來源。
如今,張家界已成為湘西最受國際游客歡迎的目的地。然而,湘西仍如同一顆隱藏的寶石,等待探險者在其神秘的山川和原始的河流中發現更多壯麗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文化遺產。
(中國日報 楊陽 何純 編譯 朱友芳 熊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