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
8月27日,第一屆中國信用與數字經濟交流活動在貴陽舉行。本次活動以“數智賦能信用創新”的主題,來自國家數據局、國家公共信用和地理空間信息中心、中央黨校、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錢塘征信等近200名各行業嘉賓出席。
作為我國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自2016年獲批成立以來,歷經10余年的建設和探索,貴州為信用經濟打造了堅實的數字底座。目前,貴州在建和投運重點數據中心49個,其中29個大型以上數據中心。
近年來,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信用行業逐漸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一方面,數據成為新型生產要素,充足、多元的數字化資源為信用行業發展提供了“數據礦產”。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正深度融入信用行業,推動信用行業圍繞新場景、新需求開展實踐探索,催生了“信用+AI”“信用+大數據”等創新應用。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副秘書長高明表示,我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收錄11.6億自然人、1.4億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已成為全球數據規模領先、服務覆蓋面最廣的公共征信系統。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法部民商經濟法室主任、教授王偉指出,當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呈現出高度數字化驅動的特征、智慧化運行的趨勢,數字經濟與信用治理深度融合,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需要有效的信用治理,同時信用治理也高度依賴數字技術的支撐。
國家數據局發布的《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8年)》提出,要開展企業、行業、城市、個人、跨境等五類可信數據空間建設。到2028年,可信數據空間運營、技術、生態、標準、安全等體系取得突破,建成100個以上可信數據空間。這是國家層面首次針對可信數據空間這一新型數據基礎設施進行前瞻性的系統布局。
與會專家認為,信用經濟的興起為貴州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新動能。結合國務院最新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貴州可以將“人工智能+”為引擎,構建“數據—信用—價值”新閉環,將人工智能作為信用經濟的核心生產力和新型基礎設施,圍繞“聚數、用數、賦智、興業、善治”五個維度,打造“數據驅動、信用賦能、場景牽引、產業集聚、治理現代化”的信用經濟發展新模式。(董賢武|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