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8月29日電(記者 趙磊)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獲悉,我國防空導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二部科技委高級顧問于本水,因病醫治無效,于8月27日11時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于本水1934年5月1日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195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9月至1960年9月就讀于莫斯科航空學院導彈專業,畢業后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二部,1961年起先后擔任國防部五院一分院二部研究室工程組副組長、組長,七機部二院二部研究室副主任;七機部二院26所研究室主任;航天工業部二院二部研究室主任;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科技委常委;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二院、二部科技委高級顧問。
于本水是我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空天防御技術專家,長期從事防空導彈研制工作,曾主持地空導彈、艦空導彈研制和先進防御武器系統發展戰略研究工作,曾任多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總設計師、副總設計師,是我國防空導彈和武器系統技術專家,為航天事業發展做出創造性成就。他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和一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航空航天部勞模、"軍工先鋒榜樣"、航空航天月桂獎終身奉獻獎、航天系統"有突出貢獻專家"、中國航天基金榮譽獎等榮譽。
據介紹,于本水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對黨高度忠誠、對祖國無限熱愛,將畢生心血全部傾注到航天事業之中,始終以國家利益為最高追求,以發展航天事業為崇高使命,以報效祖國為神圣職責,為國家鑄就空天神盾。他堅守初心、矢志報國、善于創新、甘為人梯,培養的學生陸續成長為中國導彈事業的領軍者、頂梁柱,有力支撐了我國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
退居二線之后,于本水依然孜孜不倦地心系航天事業的建設,仍然在思考中國防空導彈未來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揮"核心智囊"作用,多次牽頭就科研管理、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向上級提出建議,通過各種方式、渠道為航天事業的發展不斷貢獻著力量。他希望中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防御技術的發展道路。
于本水此前曾經表示,未來的防空導彈,應該向"彈族化+智能化"發展。"現在的導彈是自動化,程序是人輸入的。智能化的導彈會自己'想問題'。"他說,這是他的理想。同時,科研一線遇到問題,他要去救急;產品質量評審,他要參加把關;著眼于導彈事業長遠發展,他還要育人。
他希望年輕一代航天人能夠牢記"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的神圣使命,傳承弘揚航天精神,不斷增強知識積累,善于創新、敢于創新、勇于實踐,他希望更多夢想,能夠在一代代青年航天人手中實現。
"我的一生就是干了一件事,就是從事防空導彈的研制工作,我這一輩子干這事,是無怨無悔的。"在生前每談及于此,于本水眼中閃爍著光芒。于本水,共和國空天防御領域的守護者,對于國家需要,他懷"一個夢想":護國領空、為國鑄劍;對于科研創新,他靠"一生奮斗":業精于勤、創新不輟;對于個人得失,他有"一片冰心":淡泊名利、甘為人梯。他生前最后的愿望就是希望年輕一代航天人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早日建設成為航天強國而不懈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