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培育6G等未來產業”,標志著6G正式成為國家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期,6G無線通信領域傳來好消息,北京大學教授王興軍、研究員舒浩文和香港城市大學教授王騁在6G與光電融合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基于光電融合集成技術的自適應全頻段高速無線通信。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8月27日的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
王興軍團隊提出了“超寬帶光電融合無線收發引擎”的概念,基于先進的薄膜鈮酸鋰光子材料平臺研制出超寬帶光電融合集成芯片,實現了超過110 GHz覆蓋范圍的自適應可重構高速無線通信。并基于該核心芯片提出了高性能光學微環諧振器的集成光電振蕩器(OEO)架構,通過高精度微環的頻率精確選擇并鎖定振蕩模式,從而產生在超寬帶范圍內任意頻點的低噪聲載波與本振信號,首次實現了0.5 GHz至115 GHz中心頻率的實時、靈活、快速重構能力,跨越近8個倍頻程的低噪聲信號調諧性能。
該成果徹底解決了困擾業內已久的帶寬、噪聲性能與可重構性之間難以兼顧的問題,從原理上規避了傳統倍頻鏈因噪聲累積而導致高頻段相位噪聲急劇惡化的現象。這在全球范圍內尚屬首次。
“6G是一種更為強大的通信技術,它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遲、更高的可靠性,支持更多新興應用場景,人類生活方式將發生系統性變革。比如,可以與衛星融合,實現全域無縫連接,未來,不論是在沙漠、海洋,甚至是遙遠的天宮空間站也將擁有極速Wi-Fi;依靠6G高速率、低時延的特性,北京的醫生可以通過機器人跨省為患者做手術,精準度絲毫不受影響。此外,還能夠感知周邊的環境和物體運動情況,大幅度提高無人駕駛的感知力等。”王興軍說。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6G逐漸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焦點,研發領域競爭激烈。我國6G研發水平總體處于全球第一梯隊,6G專利申請數量保持在全球前列。
在談及未來發展時,王興軍表示,下一步,團隊將著力提升系統集成度,以實現激光器、光電探測器和天線的單片集成,最終實現可適配任何系統的“即插即用”型智能光電融合無線通信模組。“團隊期待這些研究能成為下一代無線通信技術革命的技術引擎,帶動整個產業生態的協同創新與跨越式發展。”王興軍說。
北京大學電子學院2020級博士生陶子涵(現為北京大學博雅博士后)、北京大學集成電路學院2022級博士生王皓玉、香港城市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研究助理教授馮寒珂、北京大學電子學院2023級博士生郭藝君以及北京大學電子學院2019級博士生沈碧濤(現為北京大學博新、博雅博士后)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王興軍、王騁以、舒浩文為共同通訊作者;北京大學長三角光電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孫丹、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后陶源盛、北京大學集成電路學院何燕冬研究員等為該文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