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8月27日電(記者 李夢涵)2025年暑期,全國科技館迎來參觀高峰,人潮涌動場面火爆。據初步統計,全國科技館累計接待公眾超3000萬人次。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科技館熱"不僅體現在參觀人數的增長,更呈現出內容創新、體驗升級、資源聯動共享等新特點。
"科技館熱"持續升溫,暖心服務提升公眾體驗感
整個暑期,中國科技館門票都處于售罄狀態,累計接待觀眾超150萬人次,其中京外觀眾占比超九成,18歲以下青少年占49.3%。遼寧省科技館單日最高接待量突破4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廣西全區17家科技館累計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萬人次。
為迎接暑期客流高峰,中國科技館增設了大件行李智能存包柜、母嬰室、溫水飲水點和急救服務,并免費提供童車和輪椅租賃服務,配置外卡POS機方便外籍觀眾購票。此外,優化票務政策,開通候補功能,通過流量清洗、實名認證、人機識別、大數據風控等技術對票務系統進行技術升級,讓公眾購票環境更加透明公平、過程更加流暢。
"原來晚上也能逛科技館!"7月起,新疆科技館將閉館時間延至20:00,并同步推出"科技館之夜"。延時后夜間客流占三成,暑期觀眾同比增長25%。天津科技館則實施周末延時閉館,時間由原來的16:30延長至21:00。這個暑假,多家科技館白天是青少年的"科學樂園",夜晚變身親子家庭的"城市客廳"。
前沿科技、特色展覽成為科技館"吸睛"的核心動力
航空航天、大國重器、機器人等前沿科技展覽展項,成了各地科技館的最靚的仔。甘肅科技館"星海征途·大國重器"中國航空航天科技主題展開展首日,即迎來2.12萬人次的客流,創下甘肅科技館單展歷史紀錄。貴州科技館大數據展區人聲鼎沸,一對11歲雙胞胎已經是這個暑期第二次來到科技館,剛和機器人下完象棋的弟弟楊嘉銳有點不好意思:"我下不過它,它太厲害了!要是它能跟我回家就更好了,不用求哥哥陪我下棋了!"
江西省科技館內,身披舞獅服的機器狗化身"流量明星"表演前空翻、與觀眾握手互動,大放異彩,成為分流展廳人流利器。
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孵化未來AI新星。北京科學中心開展機器人編程挑戰賽、創意搭建工坊、AI算法實戰營等120場體驗活動,特邀專家揭秘人工智能賦能軌道交通的前沿技術,搭建AI愛好者交流平臺,受到公眾熱烈歡迎。
健康始終是公眾關注的重點。江蘇科技館聯合江蘇省紅十字會、教育廳舉辦公益培訓"救在身邊 急救助學"活動,讓應急救護知識從"小眾技能"變為"大眾常識"。河南省科技館聚焦兒童肥胖、近視、齲齒、心理行為異常及骨骼發育異常等五大常見健康問題,通過科普講座、健康咨詢、義診篩查、互動游戲、中醫特色體驗等多種形式,為公眾呈現了一場趣味十足的健康科普盛宴。
作為全國科技館系統中唯一的冰雪主題展區,黑龍江省科技館"魅力冰雪"展區備受外地游客的青睞。觀眾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體驗速度滑冰、跳臺滑雪、冰上賽車的風馳電掣之感,領略冰雪世界的神奇與魅力。
任務驅動,變"參觀"為"探索"
每年暑期,科技館觀眾量占全年觀眾的30%左右。如何接好這潑天的流量,同時提高參觀質量,各地科技館各出新招、奇招。
陜西科技館緊扣"三秦筑夢 智燃盛夏"主題,突破傳統展覽模式,原創打造"守護天空精靈 陜西野生鳥類保護專題展"。福建省科技館面向學校及機構團體推出了可定制的"專屬科普套餐",根據團隊成員的年齡層次、知識背景和興趣方向,量身定制參觀路線與主題探究任務。團隊接待的效率提升了50%,團隊參觀從"走馬觀花"變成了"深度研學"。
內蒙古科技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圍繞自治區"五大任務",結合科技館特色展品,開發特色展廳教育活動。百色市科技館精心策劃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系列科普體驗課,為青少年開啟一場穿越千年的科技探索之旅。
山西省科技館科學講壇瞄準公眾需求,通過前期調研精準對接公眾興趣點,推出系列專題講座,場場爆滿,成為市民暑期"科學充電"的熱門打卡地。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南充市科技館特別策劃了"赤心探天地?格物致新知"暑期科學行動,日均接待觀眾2000人次。畢節科技館特別開展"趣味科普·溫暖同行"主題科普活動,走進畢節市兒童福利院為60余名特殊師生帶來科普實驗、趣味科普游戲、傳統手工、大篷車展品展覽等沉浸式科普體驗,讓孩子們在探索中感受科學魅力與社會關懷。
中國科技館特別組織了"生生不息·科技傳承者計劃——2025年呂梁革命老區青少年首都科技夏令營",助力革命老區青少年科學教育,為35名臨縣優秀青少年及5名教師代表開啟科學文化之旅,營員們"親眼觀察、親身體驗、親臨感受",收獲滿滿。
資源整合,讓科普資源"活"起來、"動"起來
"探館打卡攢積分能換科普禮品,孩子天天催著去打卡科普場館!"重慶科技館與四川科技館聯合川渝 50 家科普場館,共同開展 2025 年科普列車川渝行"科普'馬拉松'?探館大挑戰"活動,深度融入巴渝文化、非遺技藝等地域特色元素,激發公眾民族自豪感,同時參與的科普場館也創歷史新高。
"繁榮大眾科學,科技自立自強。"為了加強全國科普資源聯動共享、提質增效,截至暑期2025年全國科技館開展了8期主題聯合行動,活動圍繞主題科普、行業交流等板塊展開。8月11日,在拉薩舉行的2025年現代科技館體系聯合行動"生態文明'行動派'"主題科普活動中,來自全國各地13家科普場館及單位分別向西藏科協或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捐贈展覽展品、特效電影、科普活動資源包、科普劇等優質科普資源,共同助力西藏科普能力提升。
資源整合,無處不在。湖北省科技館搭建全省平臺,征集全省30個科技館的164個科技科普活動統一發布,打造湖北省暑期科普"大菜單",相約暑期"未來科學節"。四川科技館創新推出"螺絲釘科技館"項目,以打破"空間、內容、協作"三重壁壘扎根校園。江蘇太倉科技館充分發揮"江浙滬一小時科普圈"地緣優勢,聯合臨平科技館、松江科技館及上海腦科學2035基地,共同舉辦科學夏令營,打破地域壁壘,線上線下服務公眾1700余人次。
場館之外同樣精彩。來自青海、甘肅、四川三省的科普大篷車深入黃河沿岸地區,開展科普宣傳活動20場次,累計行程3305公里,普惠三省基層群眾2.3萬人次,奏響了生態保護的"大合唱",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共享。
對于科技館一線工作人員來說,暑期漫長而辛苦。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科普輔導員旦增倫珠每日在悶熱展廳中穿梭,忙得像個陀螺,雙腿沉重得似灌了鉛。"但每當看到孩子們眼中閃爍的好奇光芒,聽到他們那一聲聲'為什么',看到小家伙們在我的引導下成功完成實驗,興奮得又蹦又跳……就像夏日里最清涼的微風,吹散了我身上的疲憊。"
今年9月,即將迎來第一個"全國科普月"。中國科技館館長郭哲表示,科技館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校,中國科技館將在金秋九月為公眾奉獻一場歡樂科學的盛宴,引領全國科技館進一步加強體系聯動、資源共享,讓公眾更好地感受科學魅力,為廣大青少年鋪設好通向科學之路,厚植創新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