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館藏“顯眼包”》劇照。
資料圖片
微紀錄片《館藏“顯眼包”》名字很有趣,在文博題材影視里顯得別具一格。每集5分鐘,用年輕人熟悉的語言,講造型奇特的文物,讓人看得輕松而有所得。和篇名“畫風”相似,解說詞妙語連珠。“它不是黑貓警長,它是商代表情包之王”,讓人一下子記住青銅器商亞醜鉞的外形;西漢銅釭燈則“噘著嘴,腆著肚,雙手環抱比愛心”……展柜里的文物,融進了生活中俏皮可愛的“梗”。而在擬人化的虛擬動畫里,晉青瓷對書俑工作時的認真模樣、明黃琉璃脊獸電梯口撞見老板的窘態,使文物能喚起當下觀眾的同款情緒,一下子沒了距離感。
趣味的背后藏著干貨。講西周云紋銅五柱器,先聊像路由器的萌點,再講考古學界對其用途的探討;說唐十二支神俑,既提造型呆萌的可愛,也講其十二生肖的時間寓意。專業術語不多,像聊天一樣介紹文物的來龍去脈,聽著不費勁,好看又好懂,知識就順理成章記在了心里。
既保持文化的分量,又帶著生活的溫度,讓人看到中華文化生動活潑的一面,文博紀錄片需要更多這樣的“顯眼包”。
(廣東省深圳市 王澍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