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齡事業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政策引導和經濟基礎,更在于文化傳承、科技應用和社會參與的深度融合,為應對老齡化挑戰提供了獨特且全面的解決方案:
一是體制優勢。通過頂層設計將老齡化問題納入國家戰略,采取有力舉措推動黨中央關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落實,確保老齡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2024年,民政系統老齡工作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在部級,成立老齡工作司,履行全國老齡辦具體工作職責,發揮綜合協調、督促指導、組織推進老齡事業發展的作用。各地社會組織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主動參與到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如依托社區網格化管理,將養老服務精準對接到家庭。上海市楊浦區推行“15分鐘養老服務圈”;浙江等地探索“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等。
二是經濟優勢。2019年—2024年,全國財政用于養老服務和老年人福利方面的支出超過5600億元,年均增長11%。2016年國家啟動長護險制度試點,截至2024年末,試點城市享受待遇人數超146萬人。智能制造企業開發適老化產品。綠色建筑行業推動適老化住宅改造,配備無障礙設施、緊急呼叫系統。
三是文化優勢。鼓勵孝文化向社會化延伸,社區開展“銀齡互助計劃”,組織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提供陪伴、代購等服務,形成“小老人幫老老人”良性循環。打造終身學習共享平臺,2023年3月3日,國家老年大學正式掛牌成立,承擔老年教育教學、技能培訓、文化傳承等任務,截至2024年末,已建立44家省級分部和6.8萬個基層學習點。
四是后發優勢。對國際經驗進行本土化改造,借鑒日本“介護保險”模式,擴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范圍,進一步完善長期護理保險政策,創新長期護理保險時籌資機制,逐步探索建立互助共濟、責任共擔的長期護理保險多渠道籌資機制,幫助更多失能人員家庭擺脫“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實施科技適老化應用突破,積極開發“智慧養老云平臺”,整合健康監測、緊急救援、生活服務等功能。創新“AI管家”,通過語音交互幫助老人預約掛號、繳納費用,解決數字鴻溝問題。
五是政策體系優勢。近年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等,均將失能老年人照護納入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重點。2023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開始施行。老年人是該法的重要保障對象。江蘇常州市從強供給、優服務、提質效三個維度持續發力,有效策應全市人口結構老齡化、高齡化和失能化疊加趨勢,滿足老年人不斷增長的多元化健康服務需求。
六是產業發展優勢。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加速,銀發旅游市場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3.1億,占總人口的22%。2035年,中國的老年產業規模預計突破30萬億元,銀發旅游將成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七是社會參與優勢。倡導多元主體協同,從2003年開始,全國老齡委連續組織開展“銀齡行動”,截至2024年7月底,全國參加“銀齡行動”老年志愿者總人次已超700萬,開展援助項目4000多個,受益群眾4億多人次。堅持以積極態度、積極的政策、積極的行動共同應對人口老齡化這一全球性挑戰,深化“老齡+”領域人文合作與交流,為世界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總之,筆者認為,中國老齡事業通過“制度保障+經濟支撐+文化滋養+科技賦能+社會協同”的多維模式,構建起全方位應對老齡化的治理體系。這種模式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吸收了現代治理理念,為全球老齡社會提供了可借鑒的“中國方案”。(作者:楊宜勇,中宏觀察家、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高級顧問、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原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