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貴州省天柱縣渡馬鎮龍盤村陳氏家祠內鑼鼓鏗鏘,戲曲聲婉轉動聽,10支民間戲班、“四十八寨”山歌隊、陽戲隊共200余名隊員輪番登臺,《拜壽》《合約食堂新山歌》《移風易俗宣傳歌》等新編侗戲、山歌、陽戲贏得滿堂喝彩。
臺上演員用方言唱詞演繹鄉村振興政策、文明新風、移風易俗等內容,臺下村民連連拍手叫好。
陽戲新舞臺“破圈”引追捧
“用我們熟悉的陽戲調子唱防詐騙知識,親切又好記,通俗易懂,非常好!”在戲臺前,村民羅永高看完新編曲目《安全防范要牢記》后,不禁連連稱贊。
舞臺上,演員身著兼具色彩張力與古樸底蘊的戲服,傳統陽戲唱腔婉轉回蕩,唱詞中巧妙融入的防詐騙要點,清晰傳遞至每一位觀眾耳中。
當地文藝骨干們帶著政策文件鉆進戲班,把“新時代文明實踐”“安全防范”這些關鍵詞,揉進《時代文明新風尚》《拜壽》《別讓清涼變危險》等新陽戲里,把黨的聲音唱成了百姓愛聽的鄉音,讓古老藝術在政策宣傳的舞臺上,活得愈發精神。
據悉,陽戲是貴州省傳統戲劇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1年5月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擴展項目名錄。在天柱縣,其主要流布于天柱縣渡馬鄉江東寨、巖門、度慕,鳳城鎮潤松、老寨等多個鄉鎮。陽戲的唱腔豐富多樣,有“正調”“小調”“嗩吶調”等,不同的曲調適合表達不同的情感和內容,這為改編新劇目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將傳統曲調巧妙融入現代政策宣傳的劇目,正是天柱縣創新理論宣講載體的生動縮影。
“為了讓陽戲更好地發揮理論宣講‘金話筒’的作用,我們組織了專業的編劇和陽戲演員合作,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把他們關心的問題融入到劇目中。”天柱縣文旅局副局長李光榮介紹。
山歌直播間“圈粉”年輕人
“金鳳新聲”宣講隊隊員劉元婷結束侗戲表演,又架起手機唱起自編的民族團結山歌,直播間瞬間涌入上千觀眾。
一首自編的民族團結山歌《石榴結籽共一家》穿透屏幕,瞬間涌入的數千名網友點贊刷屏:“唱到心坎里!”“政策山歌太有味兒了!”直播間化身云端歌圩,悠揚的山歌將千里之外的侗鄉深情,送入萬千網友心間。
天柱縣深挖“歌的民族”文化基因,將山歌這一流淌在苗鄉侗寨血脈中的藝術形式,打造為政策宣講的“金嗓子”。全縣精心培育了60余支像“金鳳新聲”這樣的基層文藝宣講隊,隊員既是山歌好手、侗戲傳人,更是黨的創新理論的“鄉村翻譯官”。他們將鄉村振興、民族團結、法治建設等內容,“翻譯”成押韻上口、情真意切的山歌詞句,融入群眾熟悉的調式旋律中。
“年輕人愛看短視頻,我們就用侗戲、山歌、陽戲片段做‘政策切片’,以‘文藝+新媒體’傳播,點擊量比傳統傳單高幾十倍。”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楊振東表示。“今年以來,此類直播已開展超120場,覆蓋受眾突破30萬人次,有效觸達外出務工人員、高校學子等傳統宣講難以覆蓋的群體。”
老非遺解鎖新表達
從演繹《羅通掃北》等歷史故事到創作鄉村振興主題劇目,天柱縣侗戲文化正由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型。
“將黨的理論宣傳融入傳統藝術里,既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讓群眾在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中更好地理解黨的方針政策,真正實現了文化惠民、理論潤心。”縣非遺中心工作員吳小江表示。
天柱縣將“道德講堂”與戲曲對唱結合,將“院壩會”化為侗戲排練場,把移風易俗政策編成侗戲,讓非遺深度賦能理論宣講。
如今,楊柳村等地的侗戲班已變身“政策文藝輕騎兵”,通過老調新詞將醫保、養老、產業等政策“翻譯”成侗韻鄉音,村民感慨:“以前覺得理論高深,現在聽著戲詞就懂了!”這一創造性轉化不僅讓政策知曉率大幅提升,更激活了非遺傳承,唱響了鄉村振興的生動“進行曲”。
“通過這種形式,群眾看表演,就能了解黨的好政策,同時侗戲藝術、四十八寨民歌這些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潤松樂寨侗戲隊隊長姚元海表示。
據悉,天柱縣創新構建1+3+5宣講體系,通過充實宣講隊伍、豐富宣講陣地、創新宣講形式、精選宣講內容等,以政策惠民宣講隊走進“合約食堂”、文藝樂民宣講隊走進“文藝講堂”、先進親民宣講隊走進“家風學堂”、技術富民宣講隊走進“田間課堂”、網絡利民隊走進“云上講堂”的“五堂特色宣講”,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近年來,天柱縣以國家級非遺“四十八寨歌節”為載體,創新打造“金鳳新聲”理論宣講品牌,印發《天柱縣持續深化“柱力講堂”理論宣講品牌實施方案》,通過“文藝講堂+侗戲山歌+新媒體傳播”的立體模式,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理論的深度融合,將“民族團結”“鄉村振興”等政策改編成農村新劇目,用“侗戲”“陽戲”“山歌”傳播時代強音。截至目前,組建“金鳳新聲”宣講隊伍,在傳統歌場、風雨長廊等場景中,采用“侃堂對歌+直播互動”方式,開展150余場活動,線上線下傳播覆蓋30萬人次,開展“五堂特色宣講”400余場次,覆蓋60萬人。
(陶述澤|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