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由中能建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運營管理的巴東縣裝配式建筑及配套產業項目正式投產。這是一座以“綠色低碳 數字智慧”為核心理念的省級示范項目。該項目由“一園一礦一廊道一碼頭”組成,總投資約24.37億元,總占地面積2200余畝,項目達產后年產值8億元以上,實現稅收約8000萬元,新增就業崗位1000人以上。
不用油、不插電,10km長膠帶巧變“巨型充電寶”
巴東縣裝配式建筑及配套產業項目創新性地將傳統運輸設備改造為能源回收裝置,通過10km廊道膠帶機與發電系統的巧妙有機結合,實現了物料運輸與能源回收的雙重功能。該系統充分利用礦區500米的自然高差,在輸送物料過程中將重力勢能轉化為電能,裝機功率達到2500KW。實測數據顯示,系統每小時可穩定發電1235度,日均發電量超過2萬度,相當于滿足1300戶家庭的日常用電需求。
在能源管理方面,項目采用智能調度策略,所發電能優先供給生產線使用,余電則接入地方電網,形成高效的雙向消納模式。除10km長膠帶自發電外,項目還引入“源網荷儲”一體化系統,光伏裝機容量3.5MW,實現綠色能源供給,年綜合消納率達84%以上,年總發電量達1000萬余度,綠電供給率位于全國首列,打造礦能融合新示范,形成節能降碳的全新路徑。
“油老虎”下崗!電動礦卡省出一座“金山”
項目在運輸環節全面推行電動化轉型,投入18臺70噸級純電動礦卡組成作業車隊。運營數據表明,每臺電動礦卡相較傳統柴油車可年節約燃料成本62.5萬元,三年周期內綜合維保支出減少62.57萬元,展現出顯著的經濟優勢。在環保效益方面,單車年均可減少CO?排放287.04噸,整個車隊年減碳量超過5000噸。
為確保電動礦卡的高效運行,項目配套建設了智能充電站,并開發了專屬的調度管理系統。該系統基于實時數據監測,動態優化運輸路線和充電策略,使車隊空駛率降低35%,綜合能耗下降22%。這種規模化應用純電礦卡的實踐,為露天礦山運輸環節的清潔化改造提供了可借鑒的案例。
建筑穿上“光伏外套”,屋頂變身“綠色電廠”
項目創新采用建筑與能源融合技術,在礦區生產生活區的建筑表面部署3.5MW光伏發電系統,配套建設分布式儲能系統、光儲直柔配電系統和智慧能源管理平臺,構建了“發-儲-用-管”全鏈條智慧能源體系,實現了光伏發電自發自用、余電上網。
不同于常規光伏加裝方案,BIPV將光伏組件與建筑結構完美融合,既保持建筑美觀,又實現空間高效利用。該系統覆蓋半成品加工區、運輸廊道、成品加工區等多個場景,配合儲能設備和智能配電系統,構建了完整的分布式能源體系。年均發電量達322.5萬度,相當于1200戶家庭的年用電量。環境效益方面,年均可減少CO?排放3215噸,同時光伏建筑的隔熱效果使室內空調能耗降低約20%。這種將工業建筑與新能源發電相結合的模式,為高耗能企業的能源自給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數智賦能,構建綠色智慧礦山“最強大腦”
項目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從生產到銷售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在銷售環節,通過電子圍欄與智能稱重系統的聯動,實現了車輛自動識別、數據實時上傳和在線結算,整個流程無需人工干預,運營效率提升80%。智能產銷存系統通過分析歷史數據和市場動態,動態調整生產計劃,使庫存周轉率提升40%,訂單響應時間縮短至2小時。這種數據驅動的運營模式,顯著提升了礦山的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
同時,針對礦區復雜的地形條件,項目創新構建了三維可視化管控平臺。該平臺集成GIS、物聯網和AI技術,1:1還原礦區實景,實現生產全要素的可視化管理。在安全監測方面,采用GNSS地表位移監測、深部位移計和InSAR遙感等技術,構建了多層次監測體系。平臺通過AI算法分析監測數據,可提前預警邊坡位移等安全隱患,預警準確率達到95%以上。同時,設備健康管理系統通過實時監測運行參數,實現預測性維護,使設備故障率降低60%。這種虛實結合的管理模式,大幅提升了礦山的安全管控水平。
項目堅持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數字孿生平臺采用全國產GIS軟件和數據庫開發,打造自主可控的數字化底座。自主研發的AI算法在市場需求預測、生產排程優化等方面表現優異,預測準確率達到90%以上。所有系統深度適配企業私有云平臺,形成了完整的國產化技術解決方案。在實際應用中,這套系統展現出良好的穩定性,運維成本降低40%,為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安全可控的技術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