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需要什么,政府就提供什么;群眾期盼什么,社區就“輸出”什么。今年以來,蘇州通過政校合作培育高技能人才、開展失能老人健康上門診療、創新社區文明實踐等系列舉措,精準對接企業和群眾需求,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高技能人才培育與企業服務雙管齊下。蘇州高新區楓橋街道創新政校合作模式,聯合蘇州技師學院開設楓橋街道技能專班,為轄區企業定向輸送專業人才,同步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培訓,累計培養高技能人才超3000名。
針對轄區企業職工、流動人口聚集特點楓橋街道構建分布式集宿區管理體系,整合17個集宿區資源,統籌公安、司法等力量提供組團式服務,切實提升職工歸屬感。
楓橋街道便民服務中心還推出“午休不打烊”服務,成為企業職工辦事新選擇。徐先生利用午休時間順利辦理身份證業務,體驗“絲滑”服務。該舉措實施5個月來,已服務800余人次,涵蓋社保、醫保、戶籍等高頻事項。
健康服務精準觸達特殊群體。蘇州滸墅關啟動失能老人健康服務專項行動,組織家庭醫生團隊為65歲及以上居家失能老人提供“三個一”免費服務:即一次全面健康管理:包含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評估、體格檢查、中醫體質辨識及個性化保健指導。一套(兩次)上門健康服務:涵蓋健康風險評估、康復護理技能指導、營養改善建議、心理支持及科學就診轉診指導。一條隨時響應熱線: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定期聯系老人或監護人,動態了解需求、推送健康資訊、解答疑問。
在興賢社區,醫生攜帶便攜設備入戶為湯奶奶等老人進行系統檢查,現場教授護理技巧,獲家屬高度評價。此項惠民工程既破解失能老人就醫難題,也推動基層醫療服務均等化。
文明實踐融入民生工程。蘇州高新區通安鎮“每食美刻”社區食堂項目創新文明實踐載體,通過“百姓舞臺”“光盤積分兌換”“愛心服務點”等特色設計,實現文明倡導與便民服務雙促進。項目開展以來,已有50余位居民通過光盤行動兌換生活用品,形成節約風尚與社區互助良性循環。
“沒想到吃飯光盤還能積分換禮品。”居民朱老伯舉著積分卡笑得合不攏嘴。在“‘食’光銀行”兌換區,洗衣液、抱毯、肥皂等生活用品整齊陳列,志愿者姚阿姨說:“參加幾次表演就能兌換獎品,既展示了才藝還能服務鄰里,我很榮幸,以后要多多參與。”
數字賦能新業態發展。相城區“AI所愛 ‘相’未來”主理人領跑項目聚焦AI技術應用,組織網絡主播、創業者開展專題研討,在思維碰撞中探尋合作契機。
活動切中當前網絡主播、主理人、創業者最迫切的“獲客”需求,特邀資深專家分享AI全域營銷新思維、新媒體獲客實戰策略等,并結合鮮活案例進行深度剖析。學員們就自身在獲客、流量轉化、AI工具應用等方面遇到的困惑積極提問,專家均給予專業、細致的解答,為學員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路。
據悉,該區將持續打造“紅色能量圈層”,推動數字經濟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
蘇州通過政企聯動、精準服務、數字賦能等系列創新舉措,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與民生服務,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完)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