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西部協作浪潮中,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供銷社正創新破局,以數字化為翼,打造“供融e家”線上平臺,為鄉村振興注入數字動能,書寫“黔貨出山”嶄新篇章。
這個全國首個“黔貨出山?碧江好物?供銷集市”智鏈供銷云平臺,實現串聯產銷對接、品牌孵化與為農服務,重塑供銷生態,成為粵黔協作賦能“黔貨出山”的生動樣本。
一幅產業升級、城鄉共融、助農富民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武陵山腹地徐徐展開。
破局:市場桎梏推動供銷數字化覺醒
在歲月的長河中,碧江區供銷社沉淀了深厚的為農服務根基,但也曾深陷傳統模式的桎梏。
過去,線下銷售渠道的局限如同無形枷鎖,讓當地優質 “黔貨”大多只能依賴批發渠道,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難以走出深山被更多人知曉與品嘗。
“早在2020 年,貴州創融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勇擔產銷對接主力軍,借著東西部協作東風,積極擁抱粵港澳大灣區這個龐大消費市場,將碧江區及銅仁市的優質土特產銷往東莞等地,實現了產地與市場的精準對接。然而,在品牌塑造和市場半徑拓展方面,仍受困于傳統模式的束縛。農產品銷售過度依賴線下渠道,批發出貨是主要路徑,這使得優質特色農產品難以突破地域限制,導致附加值挖掘不足。”公司負責人楊江勇的話語,道出了當時的無奈。
2025年初,在東莞市掛職碧江區委常委、副區長莫志良的牽線搭橋下,中國供銷集團旗下子公司中再云圖公司與碧江區供銷社攜手,在全國供銷系統 “數字供銷” 戰略布局下,瞄準數字化轉型方向,“供融e家”應運而生。
“它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電商平臺,更是整合資源、重塑供銷生態的‘智鏈中樞’。”莫志良介紹。
“過去,我們帶著碧江抹茶、綠殼雞蛋跑展會拓渠道,可單打獨斗的力量太有限了,缺品牌、缺鏈條、缺平臺,好產品難有好身價……” 粵黔協作工作隊銅仁工作組碧江小組組長董德富坦言,東西部協作的核心,遠不止物資和資金的幫扶,更要搭建起可持續、能復制的機制平臺,真正讓碧江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作為全國首個聚焦“黔貨出山”的智鏈供銷云平臺,“供融e家”成功打破地域限制,將碧江抹茶、折耳根、綠殼生態雞蛋等特色產品,與全國供銷集市網絡緊密對接。
依托中國供銷社運營公司中國供銷集團旗下子公司中再云圖公司的技術支持,平臺實現從產品展示、訂單交易到物流追蹤的全流程數字化,讓那些“養在深閨”的碧江好物,擁有了觸達全國市場的 “高速通道”。
“除了技術支撐,我們還憑借全國供銷一張網下供銷體系內部的物資流通平臺,為‘碧江好物’打通一條直達全國基層的快速通道,真正實現國民級覆蓋,無論消費者身處何方,都有機會品嘗到來自碧江的獨特風味。” 中再云圖碧江聯絡人朱紹潔說。
目前,平臺已匯聚 60 余款本地產品,開始試運營,消費者可通過微信小程序搜索選購心儀產品,后期除了豐富產品類型,中再云圖還將根據消費者使用反饋,持續優化平臺各項功能。
聚能:數字平臺建設構建助農新生態
“供融e家”破土而出,背后是“一平臺兩中心”協同支撐的強大生態體系。
碧江區供銷社以東西部協作資金為引擎,激活低效資產,對川硐供銷社老舊物業進行改造升級,精心打造“農產品品牌孵化中心”與“助農服務中心”,成功實現從“傳統服務者”到“鄉村振興賦能者”的華麗轉型。
“我們將聯合貴州創融實業發展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深挖‘梵凈山珍’等資源稟賦,為折耳根、山茶油等產品設計標準化包裝、提煉文化IP,打造屬于我們自己的農產品品牌。”碧江區供銷社社屬企業負責人明超信心滿滿地說。
曾經零散的土特產,如今被納入供銷社的品牌矩陣,通過“供融e家”平臺推向全國各地。更關鍵的是,品牌溢價讓農戶切實受益,這不僅是產品的“出山”,更是價值的“攀升”,讓農民真切嘗到“品牌興農”的甜頭。
助農服務中心是“供融 e 家”線下延伸的重要陣地。在農技服務板塊,開設農資供應環節,平臺實現“線上下單+線下配送”的高效服務。農戶在線選購化肥、種子后,依托供銷社線下網絡,可直接配送到村。這讓農資供應更透明、更便捷,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農民少跑腿。
“供融e家”的活力,更源于東西部協作構建的“跨區域供銷網絡”。一方面,通過東西部協作在廣東省東莞展銷會等線上平臺聯動,“碧江好物” 直接進入珠三角消費市場;另一方面,依托全國供銷系統“智鏈供銷”云平臺,與浙江、江蘇等東部省份供銷社實現資源共享,讓碧江抹茶、山茶油等優質產品登上全國供銷集市的“大舞臺”。
更深遠的意義在于,這種“跨區域協作+數字供銷”模式,打破了傳統農產品流通的地域壁壘,讓碧江供銷社從“區域配角”躍升為“全國供銷網絡節點”。
未來:數字化改革持續賦能鄉村振興
“從‘供銷老系統’到‘振興新引擎’,‘供融e家’的價值早已超越一個平臺本身,碧江區供銷社正以這一平臺為支點,撬動起東西部協作、數字賦能、品牌興農的鄉村振興新業態,這更是粵黔協作從‘輸血’到‘造血’的生動幫扶實踐,不僅是市場的突破,更在探索一條可復制的‘碧江經驗’。”莫志良談及平臺建設時,眼中滿是對協作成果的期許。
“未來,碧江區供銷社將繼續深化‘一平臺兩中心’模式,在品牌端,大力培育本土農產品品牌;在服務端,實現助農服務中心鄉鎮全覆蓋;在協作端,繼續借助東西部協作的橋梁作用,整合資源,提升碧江農產品在大灣區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供融e家’上線運營,讓農民的笑容愈發燦爛。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平臺的成功,更是傳統供銷社的數字化覺醒,是東西部協作的創新實踐,更承載著黔貨出山、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莫志良說。
這場始于“黔貨出山”的變革,正書寫著供銷社改革的“碧江答卷”,更讓“興業強縣富民”的愿景照進武陵山鄉的每一寸土地。
“‘供融 e 家’是供銷社改革的縮影,它讓我們重拾為農服務初心,也讓碧江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未來,我們要讓平臺成為全國供銷系統數字化助農的樣板,讓更多黔貨借平臺騰飛,讓更多農民共享供銷振興紅利。”明超表示。
在銅仁碧江,從傳統供銷的困局突圍,到數字化平臺的深耕致遠,“供融e家” 正讓供銷力量持續更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幸福圖景。
一審:陳琴
二審:鄧歡旭
三審:文波
(記者 肖詠)